再现宋钧神韵 宋代双乳状火膛柴烧钧窑工艺复活
12月28日12时,河南省禹州市星航钧窑仿宋代双乳状火膛柴烧钧窑开窑了。当99件钧瓷作品自匣钵中拿出时,似月下小景,似鲜花怒放,那再现大自然瞬息万变景象的窑变效果,含蓄、幽雅的宋钧神韵立刻征服了在场的钧瓷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宋钧官窑遗址发掘工作的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激动地说,这些钧瓷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宋钧神韵的作品,失传近千年的宋代柴烧钧瓷工艺获得重生。
宋钧官窑遗址,于1964年在禹州市东北隅古钧台附近被发现。它的发掘解决了钧瓷生产年代、命名、位置等问题,极具研究价值,现为我市唯一的一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被命名为1号窑炉遗址的双火膛窑,是北宋能工巧匠根据历代窑炉特点创造的专为皇室烧造钧瓷贡品的窑炉。 但是随着宋室南渡,这种柴烧钧瓷工艺从此失传。由于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唯一的古窑遗址残缺不全,仅存地下部分,对于它是否真能烧制钧瓷以及如何烧制,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此次星航钧窑投资10万多元兴建了一座仿宋代双火膛钧窑,复原了它的整个烧制过程。整个过程历时18个小时,共用柴4000多公斤,窑内最高温度达1300℃,用事实为这一争论画上了句号。
1994年6月,液化气烧制钧瓷实验成功,这一技术创新提高了钧瓷成品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使钧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是,气烧钧瓷色调单薄、亮度过大,还不能达到宋钧浑厚深沉、含蓄蕴润的窑变效果。为此,禹州市星航钧窑董事长任星航决定以恢复失传近千年的柴烧钧瓷工艺为突破口,在不断革新现代技术的前提下,探索一条继承传统手工艺精华的道路。经过几次小规模的实验后,柴烧钧瓷的成品率由10%迅速上升至50%左右。因此,这次柴烧钧瓷,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利用宋代的窑炉,按照当时的烧制方法,将宋代工艺技术的成功经验,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记录下来,探究钧瓷窑变的奥秘,使之在继承传统钧瓷文化的基础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据悉,恢复柴烧钧瓷工艺已被列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首批重点项目。“一窑一景象,一窑一乾坤。”任星航表示,他已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一家古窑炉博物馆,把中国北方历史上存在过的10种窑炉一一还原,不求经济效益,但求为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现代钧瓷艺术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