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行业正处在一个稚气而浮躁的时期。告别了“暴利”年代,被宠坏了的陶瓷企业似乎也逐渐认识到了品牌价值的重要,一时间,“中国名牌”、“国家免检”、“驰名商标”……加冕不断,几乎所有的稍具规模的陶瓷企业都意识到了品牌的价值。
而同时,不少业内人士已经警觉,对于什么是品牌、怎样培育品牌,目前陶瓷行业的认识水平是相当肤浅的,笔者也时常寄予忧思。但另一方面,笔者并不认为,整个陶瓷行业对品牌建设的认识有如某些观察人士所指的那样天真稚气。问题恐怕还在于行业氛围的过分浮躁!
事实上,品牌是什么及如何培育品牌都非本文关注焦点,一来因为这不是一篇短文所能阐明的,二来笔者认为对于当下陶瓷行业,理顺一些基本脉络也许更为重要。
首先,品牌肯定不是证书的简单堆砌。像海尔这类一线品牌当然既是中国名牌,也是驰名商标,但这些证书不过是构成其品牌价值的基本元素之一。完整的品牌概念必须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工程。部分陶企在品牌建设之路上步伐稍前,它们成立品牌管理部门,有策划、新闻专员从事媒介推广,宣传产品和企业形象。这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笔者仍要说,单一的媒体炒作距离品牌建设的本义依旧很远!
如前文所述,品牌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当中笔者最为关心是:企业培育品牌的土壤具备了吗?以下随手引出几个疑问。
销售服务跟上去了吗?在陶瓷行业常常能听到这方面的劣迹。没有一流的服务,谈何打造一流品牌?须知,海尔之所以成其为今日之海尔,原因之一是它敢于自称其服务质素是家电业中最为优秀的!
企业管理跟上去了吗?可以很严厉地说,大部分陶企的管理方式依旧十分粗暴。例如,佛山的陶瓷行业几乎是没有周末概念的,一个月只许休假两天、一天,有企业甚至一天假期也没有!这种赤裸裸剥夺员工休息权的做法怎能换来集体归属感、荣誉感,更谈何凝聚力与创新激情呢?
人力资源跟上去了吗?暴利时代已经终结,在买方市场,企业要做大做强,单靠产品质量显然不行,即使多赚几声吆喝也还是远远不够了。优秀的企业需要制度建设,需要文化支撑,好比人需要好的健康的骨骼与血液,还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微波炉王国”格兰仕打出“人才是格兰仕第一资源”的旗号,是常识,却也是远见。
实际上,这样几个疑问不过蜻蜓点水而已。鲁迅说,一个民族要诞生天才须先具备适宜天才成长的土壤。推而广之,陶瓷企业要诞生优秀的品牌,理据与此大体相通。
先知者梁启超说,文明的进化须经历三大阶段:器物、制度与精神。移植过来,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进程何尝不是如此?所谓器物,就是指的暴利时代,有砖不愁卖。现阶段到了制度层面了;企业生命力源自制度支持而非仅仅依赖产品质量。未来或有国际化的中国陶瓷品牌诞生,那么,它必然在精神层面上卓有建树,以文化主导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一步,对当前中国陶瓷业来说,显然是可望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