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柴”字款花瓶的来历

[日期:2009-03-06] 来源:绍兴史志网  作者:陈 [字体: ]
有一次,两位朋友来我家赏玩我的藏品,我随手拿出几个底款打有“柴”字的花瓶给他们看。看完后,两位藏友不约而同地惊呼:“柴窑!哪里收来的?”于是我将收藏经过详细告诉了他们。

  这些带有“柴”字底款的花瓶是分三次收到的。第一次是2002年的某一天,我在包头古玩市场的一家古玩店里一件一件地看东西,觉得都很平常,没有一件让我心动,正准备走出店门的时候,店主人拿出一个锦盒说:“这里有件小东西你喜欢不喜欢?”我接过锦盒打开一看,是一个很漂亮的玉壶春瓷瓶,釉色很美、很古朴。我拿出花瓶翻底一看,底上一个“柴”字映入了眼帘。于是我细细地观察起来:这件瓷器的釉面非常漂亮,有“雨过天青”的味道,还飘着淡淡的“云”;胎很薄,很像古老的马口铁皮。“难道是柴窑?这可能吗?”我一次次地在心里问自己。但这个“柴”字太吸引人了,我在放大镜下又仔细观察了几遍,没有发现做旧的迹象,遂买下了这件“柴瓷”。(见图一)

  第二次是2005年的9月,在江西南昌的古玩市场里,当我几乎看完所有的地摊货,即将离开的时候,突然一个肉红色的小花瓶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我随即拿起细看,这是一个非常精美的六棱双耳撇口瓶,器型极其规正。我习惯性地翻底一看,又一个“柴”字跃入眼帘。“啊!柴窑!”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上次在包头买的也带有“柴”字的玉壶春瓷瓶。但感觉到这个“柴”字和上次的那个“柴”字不一样,上次的是凸雕的,这次是平印的,上了一层透明釉,釉色已进入胎骨。会不会是仿品?我又拿出30倍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这个六棱花瓶釉面和瓷胎没有任何做旧的痕迹,非常古朴温润,而且釉上气泡大小不等、晶莹透亮,釉色沉入胎骨,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开片很像汝窑瓷的蟹爪纹。这件瓷器同样薄得出奇,印证了柴窑“薄如纸”的说法;器型非常规正,制作异常精良,工艺水平大大出乎我的想像。“好东西!”我决定买下它。(见图二)

  第三次是在2008年10月初,我出差去上海,正赶上城隍庙古玩集市。早上7点左右我就到了那里,然后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看过去。过了一个多小时,地摊上的一个天青色的花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接过花瓶先看瓶底,又一个“柴”字让我心跳。这个花瓶做得比前两个“柴”字瓶更精细、更古朴,荷叶状的撇口像朵太阳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造型很像海棠式云耳瓶,但没有云耳;瓶肩上盘着一条龙,形状跟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龙虎瓶上的龙纹如出一辙。一看便知是北宋早期的东西。这个花瓶古朴、典雅;龙是浮雕的,吐着火珠,非常生动,釉色柔和清淡,着实有“雨过天青”的韵味。在30倍的放大镜下细看,气泡寥若晨星,细细的开裂纹片下积满了土沁,纹片很像汝窑瓷的开片,呈蟹爪纹状,很符合史树青和赵青云先生对宋瓷的描述。我问摊主这是什么年代的东西,她说:“不知道。”我再问她这件东西的来历,她告诉我是她丈夫在河南三门峡一带收的。她说:“如果你喜欢,我家里还有几件,家就在附近。”于是我跟着她一起到了她的“家”(城隍庙附近的出租房)。果然,在零乱的小屋里放着一大堆“古玩”,其中就有几件我要看的带有“柴”字底款的花瓶,尽管花色、形状不一,但同样做得十分精美,一看便知同出一窖。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较合适的价位成交。(见图三)

  跟 进

  对“柴瓷”的认识

  在此我谈谈对柴窑瓷的一些认识:五代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在即位以后,创建了皇家窑,后人称之为“柴窑”(以柴荣姓氏命名)。据明代

  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后周显德(公元954-959年)时柴世宗在郑州一带建窑,据说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有制瓷工匠向柴世宗请示烧造什么样的款式时,柴世宗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于是工匠们按此旨意烧出了“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精品。

  柴窑瓷滋润异常,细腻无比,有细纹,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首。现代人一谈起宋代瓷器时都会脱口而出“汝钧官哥定”,而把真正为首的柴窑瓷遗忘了。早在大明宣德年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普》一书中,即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瓷器”的说法。显然,古人把柴窑瓷列为众窑瓷之首。据说明代严嵩父子倾全国之力仅得数件。因此,在现代收藏者心目中柴窑瓷成了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宝。有人说,宋时仿制柴器甚多。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又有谁见过呢?没有。人们既然没有见过真品,自然也见不着仿品。因此,“宋时仿制柴器甚多”只是一种猜测而已。那么我手中的这些带“柴”字款的花瓶是不是柴瓷呢?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从它的器型、瓷胎、釉色、纹饰来看至少应该是宋代的东西,且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这就足够了。

  联 想

  柴窑与越窑是两回事

  前段时间对柴窑的讨论很热烈,其中有三位人士最引人注目:一位是绍兴某著名收藏家,他认为越窑秘色瓷就是柴瓷(发表于2006年《文物天地》第10期);一位是河南的收藏者,他谈了对柴窑窑址的考证(发表于网上);另一位是日本一位叫对中如云的朋友,他在二○○八年《文物天地》第38期中连载了《追寻柴窑》的文章。我仔细阅读,由此产生了一些想法,现一吐为快。

  对柴窑窑址的说法,我大致认同这位河南藏友的观点,柴窑窑址在河南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因为当时后周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中心在河南,柴世宗御窑窑址选在新郑一带是有可能的。但对于“越窑”就是“柴窑”的说法,我感到非常茫然。历史上有柴窑在河南的记载,却无柴窑在吴越国的文献资料或考古依据,越窑的秘色瓷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柴瓷”呢?搞收藏、玩“古玩”真的是闹着玩的吗?我认为搞收藏最高境界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玩“古玩”应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但要在玩中学历史,也要在玩中研究、学习古代的科学、工艺及技术发展史,并且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学术作风。我非常感谢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南辕北辙”这个词,把越窑当柴窑来定论的这个事例用“南辕北辙”这个词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柴窑出自河南这是历史上早有定论的。由于“柴”家天下只有短短的五年,所以有人妄断:这么短的时间里“在郑州创建御窑是大成问题的”,只有把越窑当御窑,把秘色瓷当柴瓷才是“可能的”。我在前面讲过,玩“古玩”不但要学习历史,也要研究古代科技发展史,特别是学点制造业的工艺技术发展史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科技的发展是有历史条件的,并且它是有延续性的,如果割断历史,孤立地妄断“五年内在郑州创建御窑是大成问题的”,那是非常片面的,甚至是无知的。其实我国的制瓷业

  早就很发达了,近代古玩收藏鉴赏大师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汉代为瓷器之肇始,真正瓷器实成功于唐也。”他还说:“降及唐代瓷业成功,著名作品相继出世,社会人士争相宝贵,更连环性促进名瓷之多产。当时著名之窑如越州窑、邢窑等,不下数十处,均有珍品贡世。”既然唐代就已很发达了,而且窑口众多,那么后周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短短五年创新发展又有何不可能呢?更何况史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柴世宗在位五年,治国、安民、平天下,一代明君”。难道发展利国利民的制瓷业不是一代明君的治国之重要举措吗?再者,柴世宗虽然出生在山东,但他和赵匡胤的活动中心在河南,建都河南,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在河南了,所以御窑建在河南也是理所当然的。皇家窑跟着皇帝走是顺理成章的,这可能是后周和宋朝的惯例。要不为什么北宋政权垮台后,皇帝逃到临安,随即在杭州又建了御窑烧造南宋官窑瓷呢?如果这个时候把越窑定为御窑不是更有利吗?但是没有,历史是真实的,无法臆造的。越窑就是柴窑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看过日本朋友对中如云先生“追寻柴窑”的连载文章后,我被对中如云的那种认真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一个日本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如此执着追求,真是难能可贵。同样,他的那种认真钻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中国的古玩收藏者和鉴赏家好好学习。我们现在不少所谓的“资深收藏家、鉴赏家”,其实肚子里只有半瓶醋,甚至可能连半瓶都不到。这些人根本不学我国的各种制造工艺技术史,学识平平,却硬要冒充“资深收藏家、鉴赏家”,装腔作势,不懂装懂。他们往往把真正的文物当假的,把垃圾当文物、当宝贝,而且形成一个怪圈,即相互吹捧、相互利用,把收藏者搞得晕头转向。由于这些“赝品专家”的妄断,致使我国的不少珍宝流失到国外,说来真令人痛心。如果我们收藏界的朋友都能像对中如云先生那样认真地学习,努力地探索,那么鉴赏界、古玩收藏界的风气会越来越正。

  至于对中如云先生收藏的那件瓷器是不是柴窑的问题,我们只看到照片,只看到书本描述,而没有上手,所以一下子难断对否。但从照片和描述来看,离柴窑的特征还是有距离的。尽管对中如云先生去牛津作了热释光法的年代测定,测出这个“蓝色花瓶是700年到1100年前的时间段内烧制的”。但这也只能证明它的制作时间,而不能断定它就是“柴瓷”。因为那时候的窑口已经很多了,现在不少博物馆收藏的瓷器中也不乏那个时期的精品,但没有一件能说明它就是“柴瓷”。

  就我手上的这些底款打有“柴”字的花瓶来说,它虽有“柴”字底款,但是不是真的柴窑瓷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我把它展示出来就是希望得到同行的关注,甚至争论。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鉴赏水平的提高,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结论总会有的。

  另外一个问题我也想多说几句,那就是对中如云先生得出“柴窑是钧窑的前身”的结论我也不能认同,因为证据不足。如果我手头的几个花瓶是“柴窑”的话,那么从它表面的蟹爪纹开片、瓷胎、制作工艺及釉色等来综合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更像是汝窑的前身。因为“赵家”接管“柴家”天下以后,把柴窑直接过渡为汝窑也是很正常的,且符合逻辑。“赵家”不会再把柴窑当作北宋御窑,那么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及人才等直接转“柴”为“汝”,生产赵氏御瓷是最省工、省钱的事。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很可能几处汝窑窑址中的某处就是柴窑的窑址。

  (注:作者系绍兴知名企业家、收藏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3/11/17 14:29:18
我同意你的观点,必须弄清楚柴窑的耒龙去脉。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