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陶瓷中的宋学元素

[日期:2009-09-01] 来源:http://www.ccisn.com.cn/  作者: [字体: ]

  综观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概略为以下特点。即唐文化的特色是呈现张扬,相比较宋文化即宋学之特点则呈现强烈的内敛性。宋时中国儒学、道家与佛教三教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丰富了中国哲学思想理念。因此,可将此时期的宋文化称之为宋学。宋学以具有强烈的内向与含蓄特点而见长。在中国陶瓷文化艺术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宋学元素与文化精神。

 

  宋学亦可叫做理学。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和一”思想,经过宋代理学重新整理与发扬,成为当时以理学为代表的最主要的儒教思想理念。人们的思想理念和精神面貌,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亦即人文精神开始主导陶瓷艺术发展。宋代工艺意匠焕然一新,其转变最初动因即源于此。譬如花鸟画,虽然唐代已出现擅长花鸟与风俗画的画家,及以山水表意的画家,但当宋瓷中大量使用翰林院画家们创作的花鸟画、虫、鱼等主题纹饰,及不以劝戒为目的的风俗画时,开始了由宗教向时俗生活的根本转变。宋瓷山水画与花鸟画充满了人对自然界自由精神的向往,反映的是人的实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感受,已明显脱离宗教以劝戒为目的桎梏,并启开吉祥纹样时代的帷幕。当时人们注重文化艺术修养,重视思想理念与精神生活的提升。宋代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中有一派特别证实儒家的格物。格物即对每一件事物均采用非常认真的方法去分析与研究其构成道理。如即使一朵小花必有复杂精密之结构和组织。如花蕊有不同的雄花蕊与雌花蕊。还有叶子的脉络即其排列方法等。宋时宫廷画家与文人们已将格物的精神应用于各种创作中。包括绘画在内,诞生出现代非常严谨及写实的花鸟画。当然事实证明,宋代格物精神对陶瓷装饰及造型艺术熏陶很深。宋朝为“郁郁乎文哉”,奉行“以文治国”方略。由此酿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化艺术的浓厚风气。宋瓷装饰艺术,无论是单色釉还是纹样装饰皆最为出类拔萃。中国陶瓷艺术在其演进过程中,宋文化与格物精神影响颇深。宋时曾设立专门培养绘画人才学校—画学,亦称翰林画院。学生分“士流”与“杂流”,依三舍法补试。专业科目则分为佛道、人物、鸟兽、话竹、屋木、并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说文》教篆字解音训,其他三书利用问答法,观察能否通达画意

 

  另外“士流”另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习一小经或读律。考画以不蹈袭前人而情态形色俱若自然为功,在官方极度重视绘画艺术大气候下,中原京畿之地的民间窑场,很显然会得风气之先,启开陶瓷装饰艺术新篇章。

 

  宋代经济、文化、陶瓷业取得空前的发展。当时虽然还生产宗教仪式供器、日用品,在本质意义上毫无差别,但器具已经大量由祭祀用品为主转向生活实用品时代,即人类的精神视点从宗教劝戒理念世界转向现实世界。宋是官、民窑艺术相跻、陶瓷艺术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名窑遍地而起,如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陶瓷艺术鲜花竞相开放。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等民间窑场窑场突破单种釉色装饰局限,开创出以釉下刻划花、青釉釉下刻花、印花、白地黑花彩绘、宋三彩、黑釉等装饰新局面,为中国陶瓷后世青花、五彩、粉彩等艺术开辟新纪元。儒家文化以其倡导的格物精神,对陶瓷艺术发展影响颇深。宋提倡理学,信仰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潮。宋汝官瓷与南宋官窑均釉色剔透、幽玄纯净、冰肌玉骨,蕴涵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定窑制瓷技艺最为精湛,瓷质细腻、胎薄釉净,无论印花还是刻花工艺均精工细作,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钧窑的乳浊铜红釉酿造出“夕阳紫翠忽成岚”绝妙意境,可谓巧夺天工。哥窑以纹片釉及紫口铁足特色,散发出神秘的艺术光彩。宋代中国陶瓷艺坛出现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局面。总之以宋瓷为代表的制瓷技术与装饰技法,后来为金、元、明、清各个时代所广泛吸收、融合,并发扬光大,我们从它们一脉相传的装饰风格与特点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之前,日常生活用瓷数量、品种很少,陶瓷制品尚未广泛进入普通民众之家,人们使用器皿大体为木、器、铜或陶器制品。宋代陶瓷业兴旺一是为满足百姓生活需求;再就是为制铜币需求而禁止民用铜器,也曾促进陶瓷业发展,宋代窑场不仅继承过去已有器型,新器型也源源不断创造出来。北宋城市餐馆业、酒店、茶馆等发展,陈设品等社会需求增加,都推动了陶瓷器型丰富。这样一大批具有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的新型器型,如碗、盘、钵、盆、罐、瓶、烛台、瓷枕等大量涌现出来。北宋时期中国陶瓷进一步发展到鼎盛时期,唐瓷如唐三彩、长沙窑釉彩,其器型大多吸收西域及丝绸之路地区民族造型特点,器型线条多为直线型、体形丰满,极具雍容华贵感,显示出大唐帝国开放精神风貌。但唐器偏重形式美,实用差,如唐壶造型,形体长,壶嘴小,不切实用,碗、盘也由于底足浅而难于持用。宋瓷尤其民窑产品造型实用性极强且风格瑰丽、端庄,如水注其口部非常阔,注嘴圆润粗大,把手稳固、便于持用,体形下部紧缩收为足部,形制既实用又稳重、美观。梅瓶功用特点作盛酒器具,必须满足酒的酿制,储存,包装,窖藏,计量与饮用等需要,造型首先要求质地坚固,强度高与防渗性,这就要科学配方,经高温烧成,里外施釉及有容量。为区分酒之品种、等级、用途,还需装饰不同釉色或彩绘不同纹饰。经过陶工匠心设计制作,梅瓶被作成体形实用,又优美、宛如亭亭玉立美感。宋瓷器物造型以实用为设计造型出发点,在造型唯工整、精细,精益求精、苦心孤脂。宋瓷造型充满了科学与艺术精神,许多产品将民间通俗审美加以捕抓,经艺术提炼达到艺术高度,再用到民窑陶瓷制作中。

 

  宋代是以文兴国的时期,文化艺术非常发达。皇帝到平民都垂青各种文化艺术,宋时儒家文化与其倡导的格物精神,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影响颇深。宋提倡理学,信仰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潮,宋时还曾经设立专门培养绘画人才的学校—画学。在官方极度重视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大气候下,许多窑场自然也会得风气之先,谱写出陶瓷装饰艺术新篇章。宋瓷蕴涵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名窑遍地而起,制瓷技艺最为精湛,磁州窑技艺受当时社会倡导的格物精神的熏陶,制工精致巧妙,造型端庄工整,文饰典雅秀美,制品风格洋溢着宋文化的神韵,成为中国北方陶瓷的精典作品。这些浓厚的文化背景,是梅瓶产品出现的社会文化与艺术基础。梅瓶的造型美由优美线条简洁组合而成,但这条线条则是由天然事物中抽象提炼而成。磁州窑梅瓶造型之优美获得极高评价,国外学者认为她可与定窑的碗、钧窑瓶与玉壶春瓶、磁州窑钵、壶、枕、汝官窑青瓷插花瓶、南宋官窑花瓶以及天目碗与盏等相媲美,均为中国陶瓷史上非常美的造型作品例。

 

  如果说唐时佛教文化在中国哲学思想与宗教理念中占据主要位置,那么到宋时,由于佛教、道教与儒教三教合流,相互交融汇合,哲学思想与文化形态便逐渐回归到实际世俗生活中来,这样文化艺术也逐渐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趋向于自由创造趋势发展,一大批民间窑场也勃然兴起。民窑产品以满足民间需求为宗旨,产品创作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勤劳智慧的陶工在创作中,善于观察人世间各种自然物象,对描述和表现对象有了深层次把握,将文化艺术因素引入到瓷器装饰中。宋代瓷器装饰多采用来源于生活的纹样题材,民间画匠们熟悉自然界各种花卉、禽鸟走兽习性与动态,他们不仅能够准确捕抓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写实,而且能够将纹样要素精心提炼与高度概括,或采用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创作出一大批极具艺术审美品位的装饰纹样群。陶瓷工匠们还非常善于借鉴各种民间姐妹艺术,来丰富陶瓷装饰题材与装饰内容,诸如金银器雕刻工艺、刺绣、石刻、漆雕、绘画、书法等艺术方法,常常被应用在各地窑场产品的装饰上,不断创造出高度艺术审美的陶瓷作品。以宋瓷为代表的制瓷技术与装饰技法,后来为金、元、明、清各个时代所广泛吸收、融合,并发扬光大,我们从它们一脉相传的装饰风格与特点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陶瓷艺术审美还凭借文学艺术美的形式加以体现,这包括瓷器上的诗词曲、绘画、书法、戏剧、小说、传说等内容,无论是磁州窑刻剔花、定窑印花、还是白地黑彩及红绿彩绘画表现的内容,均明显地赞扬了文学唱扬的人文精神。磁州窑白地黑彩与长沙窑釉下彩装饰一脉相传,但又同工异曲。长沙窑属于以铜为主要着色剂另外含有铁、钴等色剂,表现为绿、红、蓝等多彩装饰图案。而磁州窑白地黑彩技法源于中国古代白描绘画技法,亦称“白画”技法,这是中国画最主要传统绘画技法,但它采用的是单色墨线勾画物象、不另外着色的技法,它使用最简练笔墨,不加其他任何烘托,也可以勾勒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实际上白描画法多数应用于人物画或花卉画。唐代长沙窑彩绘与诗词书法装饰以及宋元磁州窑绘画及书法装饰,都成功地吸收了各种文学艺术的精华,将当时绘画或书法成果由纸面书写变成了瓷器彩绘,在这方面显示出相同特点,由此展示出其独步一时的审美意识。

 

  近年来国外学者在评价宋瓷时,使用了简洁、端庄、严谨、精致、流利、洗练等众多美辞加以称赏,实际上也是评价其内涵丰富的文化与精神理念。的确,面对唐瓷的丰满,明、清瓷器的华美,宋磁州窑系窑场仅靠单色色彩就完美表现出其清纯的精神理念与近代美感,到金、元时,磁州窑器型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实用性更强烈,各种用于饮食、茶道、花道、陈设、休闲、祭祀等造型层出不穷,极大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从造型设计来看宋元名窑有了更多的突破、发展与创新,可以说宋文化及其陶瓷审美特色大部分由金、元社会所继承,延续下来,譬如磁州窑金代白地黑剔花、绿釉釉下黑剔花及元代文字书法装饰均谱写出新篇章。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