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三宝之《汝帖》
宋大观三年(1109年),汝州知州王采从《淳化阁帖》、《绎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中,选出先秦金文8种及秦汉至隋唐五代名家书法94种共109帖,荟刻12石,史称《汝帖》。帖石宽0.4米,长1.1米,帖中目录标题为王采自书,帖尾有王采跋语。此帖刻成后先嵌在州衙内“坐啸堂”墙壁上,后移置于望高楼中。明末兵乱,藏楼被焚,帖石遭到破坏。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增刻两石,合前共为14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州白明义又在洛阳购得原拓本,把原石剥落毁坏严重的补刻了8石并筑室保存。无奈百多年问战火频仍,《汝帖》屡有散失,现存于汝州市博物馆中的为17石。《汝帖》包容极为丰富,有商周铜器款识,也有我国最早的石刻棗记载秦襄公狩猎的岐阳石鼓文;有大篆的创始者史籀的籀文,也有小篆的创始者李斯、隶字的创始者程递、草体的创始者张芝等人的书迹;有秦始皇东巡的刻石和隋大业的手诏,也有唐太宗、武则天及王菱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墨宝。尽管帖中也有托伪之作,但宋代官私诸帖原石存世并保存完好者已属寥寥无几;加之帖中篆、隶、楷、草诸体兼备,故仍为后世所重,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