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让“瓷都”复兴的德化之路

[日期:2009-03-06] 来源:新华网  作者:黄庭满 禹志明 [字体: ]


 
   新华网福建4月22日专稿(作者:黄庭满 禹志明 编辑:谢铭):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福建德化陶瓷业焕发蓬勃生机,“一枝独秀”,陶瓷年产值每年均以高于20个百分点的幅度快速增长,陶瓷产值、发展速度和出口比例均位居全国各陶瓷产区前列,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坚持“兴瓷不忘环保”,德化县还实现了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德化陶瓷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经验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誉为“德化模式”。
   福建德化陶瓷业实现快速发展,陶瓷产品走俏海内外,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以民营陶瓷企业为主体,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研发创新为支撑的发展路子。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专家傅维杰认为,民营陶瓷生产企业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重点,德化引导发展陶瓷民营科技企业的实践,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国陶瓷产区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

西洋工艺瓷引领千年瓷都“复兴”  
  
    德化县经济贸易局局长陈能语介绍说,德化县陶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储量达1亿吨以上。陶瓷生产有千余年历史,自古就以外销为主,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的繁荣和沉寂,目前进入“复兴”时期。
  据介绍,早在唐代,德化陶瓷生产已初具规模。至宋元明清,德化瓷大量外销,以“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而蜚声海外,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但到民国时期,由于西方陶瓷工业的兴起,德化瓷出口日见萎缩,瓷都声名不再。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德化全县也仅有数十家陶瓷企业,陶瓷产值仅1000多万元,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产品也不过是观音、弥勒和杯盘碗碟等传统陶瓷。
  陈能语介绍说,是西洋工艺瓷的异军突起,带动了德化陶瓷业“整体突围”。1985年,当时的德化第五瓷厂厂长温克仁考察欧美陶瓷市场后,确定以欧美畅销的西洋工艺瓷为主体,推动产品出口欧美的战略。由于价格上的绝对优势,第五瓷厂出产的西洋工艺瓷成为国际市场的紧俏产品,很快吸引欧美国家众多的客商订货。德化县政府因势利导,确立大力发展西洋小工艺瓷集约化的陶瓷业振兴战略。如今德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并形成传统工艺瓷、日用陶瓷、高科技含量瓷的多样化产品结构,陶瓷这一传统产业成为德化县龙头支柱产业。
  据统计,目前,德化陶瓷企业达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陶瓷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陶瓷产值达45亿元,出口交货值达31亿元,再现世界瓷都的历史辉煌。

“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  

  德化地处闽中山区,交通不便。但陶瓷企业家们在小山城做的却是全球陶瓷市场上的国际大生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开拓全球市场。据统计,德化陶瓷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已有36家,陶瓷出口量去年占全国陶瓷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
  利用互联网为产品扩张服务,构建网上“陶瓷经济”。据介绍,1997年,德化县在全国陶瓷行业中率先在互联网注册德化“万瓷朝宗”网上站点,350多家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陶瓷企业办理入网,实现网上交易。如今,这些企业可直接用中英文同时向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信息,采用图像和文字直接发布样品,征求客户意见;也可直接接收美国、德国等世界各地客商通过因特网传送过来的样品图像和产品定单,按要求制作样品,将样品的数码传真图片再传给万里之外的客户。如果客户满意,那就可以大批量按定单生产。据统计,2002年,全县陶瓷企业通过网上订货交易额达6亿多元,占全年陶瓷产品出口值的近五分之一。
  在国外直接办厂、设立经销网点。据了解,如今,德化共有5家企业集团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200多家企业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了经销网点。顺美集团公司定位在欧洲开拓新天地,2000年和外商合作在德国中北部成立了顺美集团德国有限公司,2001年又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独资公司顺美集团欧洲总公司。顺美董事长郑泽洽说,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是在国际市场巩固品牌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将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德化规模最大的陶瓷企业佳美集团去年也在美国设立了福建佳美国际有限公司。
  此外,德化县大型陶瓷企业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陶瓷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仅2002年,就参加了在法兰克福、纽约、香港、广州、北京等20多个国内外城市举办的各种展销会和交易会。

“无烟瓷都”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陶瓷业属污染性行业。但记者在山区德化县采访时,只见这里满眼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德化县委宣传部长黄春淮介绍说,德化陶瓷企业数量众多,然而陶瓷业的发展并非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历届德化县委、县政府坚持“兴瓷不忘环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促进了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德化县是福建省3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因陶瓷烧制沿用木柴做燃料的老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陶瓷企业还较少的情况下,每年要消耗10万立方米的木材。1987年,随着工艺瓷新产品大量走向国际市场,陶瓷企业迅速增加,“林瓷矛盾”越发严重。
  为打造“无烟瓷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化县委、县政府实施调整燃料结构战略,全面推行用油、电和液化气等燃料代替木柴烧瓷的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林瓷矛盾”问题。
  烧瓷燃料结构的变化,给德化县林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几年来,全县大规模实施封山育林,大种竹林和经济林,并利用世行贷款营造一批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速生丰产林。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93年的53.9%提高到现在的75.5%,森林立木蓄积量从86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近千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陶瓷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开发环保陶瓷,提高了陶瓷生产的质量和水平。黄春淮介绍说,德化县的环保陶瓷由低温烧成,烧成温度比传统陶瓷要低100到200摄氏度。这种产品打碎后弃之大自然中,经过半年至一年时间,便会风化成泥土,不会污染环境,因此也被称为绿色陶瓷。德化生产的环保陶瓷如今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走红。据统计,去年这个县陶瓷出口总额达31亿元,其中环保陶瓷占二分之一以上。
  在陶瓷业的带动下,近几年,德化县域经济取得健康发展。从1996年开始,德化连续6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全县经济综合实力由1995年的全省第38位跃居至第13位。

民营机制与“服务型政府”结合  
  记者采访了解到,德化民营陶瓷企业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3年,出现首家群众自由集资开办的陶瓷厂——蕴玉瓷厂;1985年,德化出产的西洋工艺瓷成为国际市场的紧俏产品,德化县因势利导,提出“西洋小工艺瓷集约化、日用陶瓷系列化、生产群众化”的非公有制陶瓷经济发展路子,把陶瓷生产引入千家万户。1996年德化县又划出1500亩山地,创建福建省第一个民营陶瓷科技园区,集科技生产、经营、销售为一体,8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建设。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德化陶瓷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有1100多家陶瓷民营企业,从小到十几万产值的家庭作坊到产值超5亿的大集团;全县30万人口中,陶瓷从业人员达8万。
  早期创办的民营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随着企业的壮大,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这些企业自主向规范化的现代企业转型。佳美集团是目前德化规模最大的陶瓷企业,佳美副总经理程兆池接受采访时说,佳美1993年创建时,自家几个兄弟围着小瓷厂转,明白了企业发展必须破除家族观念后,我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大力引进高级人才,使他们走上企业核心层和中间层,企业获得了新的生机。佳美不到10年时间,如今的佳美已发展成为资产1.5亿元、员工近7000人、年产值5亿多元、年创汇5000万美元的高度外向型企业。
  曾经是德化经济支柱的5家国有陶瓷企业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大锅饭”病严重。国有厂的主要经营和技术人员或在外自己开炉办厂,或兼职打工。当时的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陶瓷业“不论体制论发展”,将5个国有陶瓷厂彻底改制,分别嫁接外资、抵押租赁、破产、拍卖。1998年,全面改制后的原国有陶瓷企业年产值增加1亿多元,税利增了1000多万,彻底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德化县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服务软环境,引导企业开拓市场。1997年德化县首次在北京举办“中国德化名瓷展览会”,以后每年到国内大中城市举办一次大型展销会。县里每年还拿出500万做企业开拓市场费,企业到国内参展,如广交会、瓷器展览会等,政府出100%摊位费,到国外参展政府也承担50%;鼓励集团公司走出去办厂,每在国外成立一家公司政府奖励5万元;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每一个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企业补贴2万。
  由于大多数企业都以西洋小工艺瓷为主,产品和市场重合,难免存在互相压价,模仿他人新产品的现象。为消除恶性竞争,德化县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引导企业申请专利和版权登记;县经贸局还出人员、出经费,专门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调解版权纠纷。

企业自主创新与民间研发活跃  
  德化县经济贸易局陈能语局长介绍说,德化打响陶瓷产品品牌,靠两条腿走路,一是企业自主进行产品创新,通过产品外销扩展德化瓷的市场品牌;二是民间陶瓷研究所研发活跃,光大陶瓷艺术,提高了德化瓷的艺术品牌。
  每个陶瓷企业都建立自己的研究中心,进行产品创新。据调查,佳美集团产品开发部建立了八十人的设计队伍,集团每年投入500万开发新产品,并规定产品设计人员不论职位高低,谁设计的样品能拿到200万美元以上订单,除应得奖金外再送一辆桑塔纳。几年来送出的桑塔纳累计有七八十辆,企业得到的回报是产品全部销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到10年就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出口厂家。
  佳美集团还建立激励机制,号召“人人成为创意师”,调动每个员工自主创新积极性。佳美集团产品开发部负责人郑雨村说,在佳美,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员工如果有创作意图,不管职位职务如何,可以直接找老板谈。一旦员工的创意被采纳,就可投入生产。员工可以按照产品订货额的2%获得奖励。如果产品有1000万的订单,那么员工就能得到20万的奖励,这种奖励在佳美已不算少见。
  据不完全统计,德化陶瓷业近5年来就自主开发不下20多个新瓷种,其中轻质瓷、低温瓷、中温瓷、半瓷、真陶、精陶、釉中彩、釉下彩、结晶瓷等品种以其环保、低耗的品质为国内外市场所欢迎,也为千年古瓷都的瓷文化增添新的色彩。
  在全国陶瓷业界,民间研发活跃是德化陶瓷业的一个重要特色。继1986年出现首家私营陶瓷研究所——莹玉陶瓷研究所后,目前德化已有200多家民间陶瓷研究所。民间陶瓷研究所渗入到整个陶瓷产业链中,从创作到生产、销售,为德化陶瓷业长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建中介绍说,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民营陶瓷研究所主要有三类,一是家庭作坊式传统型陶瓷雕塑研究所,多是陶瓷雕塑家在家进行传统陶瓷雕塑创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二是研究西洋工艺瓷等陶瓷造型工艺,如陶瓷学院的毕业生,由于缺乏知名度、资金,他们申办研究所,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卖给陶瓷企业实现产业化;三是专门研究陶瓷业中某一具体方面,比如瓷土、瓷釉、花纸、包装等。
  陶瓷雕塑家柯宏荣、陈桂玉夫妇创办的宏益陶瓷研究所在德化享有盛名,主要是搞艺术创造,每年创作二、三十件作品,部分创作变成商品到市场上流通。他们的作品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从携《济公》参加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设计评比开始,每届创作设计评比都能获奖。陈建中认为,德化陶瓷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靠陶瓷研究所,没有艺术创造,瓷都德化的品牌会因缺少文化品味而黯淡。国内参展、参赛以研究所唱主角,陶瓷雕塑家们的创作成果虽然没有提供给企业去产业化,但提高了德化陶瓷业的艺术品味。

专业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  

  记者采访发现,在发展陶瓷经济的同时,德化县还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陶瓷经济兴起,1984年德化县创办职业中专学校,为陶瓷业发展提供和培训人才。
  德化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张南章说,学校创办之初,即提出“面向陶瓷经济建设需要”的办学方针,服务于瓷都经济建设。专业设置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开设陶瓷专业。近几年,随着国际市场陶瓷产品的工艺化和多样化,学校将陶瓷专业细化,分别设立陶瓷装饰设计、陶瓷造型设计、陶瓷电脑设计和陶瓷营销4个专业。同时,设置多样化、多种形式的学制,与知名学校联合办学,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除以招收初中毕业以上职专三年制学生为主外,1998年开始,与清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联办班,培训高级陶瓷设计人才;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联办一年制的陶瓷雕塑进修班;与景德镇陶瓷学院联办二年制的陶瓷进修班、陶瓷雕塑成人大专班,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已成为德化陶瓷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据了解,德化职业中专办学19年来,培养毕业生3000人,其中2500多人毕业于陶瓷专业,除少数到外地受聘外,绝大部分成为县内1100多家陶瓷企业的技术骨干、设计人员和研究所的陶瓷雕塑家。德化县每天有200多种西洋工艺陶瓷新产品、新品种问世,有许多就出自这些毕业生的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