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藏友与专家

[日期:2009-03-06] 来源:老古董  作者:老古董 [字体: ]
    在如今的收藏界,广大的藏友与专家学者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的思想鸿沟,这条鸿沟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专家学者不负责任的言论把收藏界给搞乱了。祖宗留给后人的宝物,藏友们几珍藏数十年的藏品都被一句“新仿,高仿,做旧”给否决了,这实在难以服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收藏热的升温,一些专家学者受金钱利益的驱动,只要有利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讲。只要有利,鉴定证书满天飞,演讲评论瞒天过海,颠倒黑白。笔者所讲并非危言耸听、空穴来风,随便讲几个例子就能让那些不负责任为了功名,为了金钱的所谓的专家学者羞愧难当。但是他们和有高素质高涵养的真正的专家学者是不能比的。
    藏友们都知道华夏玉文化最初是参考由考古界所提出的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今天的证据表明其实华夏玉文化已有了近八千年的历史,考古专家及学者孜孜不倦地工作为我华夏玉文化历史向前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某些自命不凡的专家却说玉器比不过当今的玉石。我们大家都知道新疆和田玉这几年被炒作到了顶峰但已经濒临枯竭。古语道:玉不琢不成器。古老玉器上的纹饰和图案代表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风貌和独特的神韵,其鬼斧神功让人陶醉,爱不释手。而这些基本的玉器常识就不被某位专家认可,他的自以为是、信口开河真是让人苦笑不得。他只知道什么是新疆和田玉,什么是和田玉仔料,让人难以信服。喜欢收藏陶瓷的人们都知道高古瓷的发祥地在中原,陶与瓷的古老文化在中原大地遍地都是,陶文化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瓷文化有着近四千的历史,河南考古界为华夏陶瓷历史的发掘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有些专家学者对河南的陶瓷历史说三道四,有的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毫无道德涵养,这是否验证了同行是冤家,互不服气?笔者认为这种行为与专家学者的身份极为不符。每个人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但不能互相拆台,更不能互相攻击。有一位一夜成名的造假专家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进行过演讲,好像所有的古陶瓷他都做过,在他看来真的能变成假的,假的能变成真的。在古瓷造假上老底新接自古就有,这点雕虫小计在收藏界不值一提,更不能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看家本领。
    在北宋时五大名窑中原就占有三大名窑,而在06年深圳的一次古陶瓷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河南的钧瓷、汝瓷在北宋时根本不存在,别有用心的搅乱古陶瓷历史的发掘,在国内及国际陶瓷界上掀起了骇然大波,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真是不可理解。河南考古专家赵青云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考古事业,在陶瓷方面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多部相关书籍。据笔者所知赵青云先生在近十年中前后在各种报纸,刊物,杂志上发表过自己所见到的收藏者的北宋三大名窑瓷器,并不止一次的赞赏藏友们的藏品都是难得的精品。当然笔者和赵青云先生的观点也并非完全一致,比如我俩在钧瓷、汝瓷官窑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着分岐,这一分岐有待历史去验证。自古钧汝不分家,汝瓷以玛瑙入釉,钧瓷也有以玛瑙入釉,俗称千种玛瑙万种玉,汝瓷、钧瓷的釉色而取决于玛瑙颜色在高温的窑变温度中而产生的。赵青云先生在07年一次电视讲话中肯定了汝瓷有多种釉色,这样敢于面对现实实在让人感叹。
    而在07年的鉴宝走进郑州,专家却没有发现一件宋代名窑瓷器,这一现象在收藏界引起了不小风波,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场面极不正常。是藏友信不过专家,没把藏品亮出,还是专家走眼,真是耐人寻味。藏友与专家的分岐如此之大难以让人置信。在藏友们心目中的专家学者应该是什么形象呢?象杨静荣先生,王春成先生,蔡国声先生等众多专家学者都给藏友们留下了深刻的良好印象。杨静荣先生平易近人,讲评瓷器让人心悦诚服。王春成先生敢于面对元青花说出自己以前认为不是元青花的看法,实在让人佩服。蔡国声先生在河北邯郸是那样谦虚,虚心倾听藏友们的观点并和藏友们交谈,实在令人敬佩。
    笔者认为专家学者不应该看不起藏友,而应该交藏友为友,专家离不开藏友,藏友更离不开专家,就象鱼离不开水一样。藏友们多么希望能与专家学者沟通交流,愿这一天不再遥远 。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