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夷园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说想出这两联诗句的时候,刘希夷很得意,后来仔细一琢磨,觉得很不吉利,写得跟诗谶似的。但这样好的句子实在难以割舍,他还是保留下来了。没想到一年后有人“谋诗害命”,这两句诗真的给29岁的刘希夷带来杀身之祸。为诗丧命的,古今中外大概独此一人。风穴山脚下的刘希夷墓是20年前重修的,1000多年过去了,他的墓毁了n次,更建了n+1次。岁岁年年人不同,花儿也不同了,但人们总也忘不了这个浪漫而忧伤的诗人。
酷哥诗人刘希夷
一圈青石整齐地围护着一座土丘,土丘枯黄的衰草下青青的小草旺盛地冒出头来,让人感觉春天真的来了。这是汝州市东北风穴山下一座看似普通的坟茔,但里面安息的,是一个不普通的人物———初唐著名诗人刘希夷。千年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道尽了韶华易逝、青春不长,而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的人世沧桑之感。这美丽动人的青春惆怅,不知道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而写出这样美丽诗句的人,就躺在这里,躺在我眼前的黄土丘中。
刘希夷墓周围,建有一个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落,看上去像是古建,同行的汝州市宣传部新闻科长张万强倒很实在,告诉我这“古建”不过20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时,刘希夷墓只剩下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开封人冯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旁边还有半块残碑。当时“文化大革命”刚过,国家百废重兴,汝州一些文化人就打算修复墓园。在他们的极力游说下,1985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现在的墓园。
附近刘沟村几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回忆说,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刘希夷墓园是砖墙围成的一个小坟院,门口立着一个小石碑。当时坟旁有两棵柏树,共生于一个根,这两棵柏树远近闻名,是墓园的标志。后来兵荒马乱的,柏树被人砍了,墓园也逐渐荒废不存。
有资料记载,这些老人幼年看到的墓园,是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清朝初年,刘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个土丘,当时汝州文人筹资用顽石青砖将墓护砌起来,修了那个墓园,并广植松柏,使刘希夷墓成为汝州一景。再往前,刘希夷墓毁了多少次,建了多少次,就没有人知道了。1300多年的时光够长了,岁岁年年人不同,花儿也不同了,但人们总也忘不了这个浪漫而忧伤的诗人。
刘希夷是初唐人,略晚于初唐四杰中的卢、骆,而比陈子昂稍前。他善写军旅、闺情诗,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代悲白头翁》等。刘希夷诗风华丽柔婉,词调哀苦,活着的时候名气并不大。唐玄宗天宝年间,丽正殿学士孙昱编讯正声集》,推《代悲白头翁》为集中第一,之后刘希夷的诗作一直被人看重。李白、杜甫没成名的时候,人们读的都是刘希夷和陈子昂等人的诗。
在刘希夷的时代,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重要的表现就是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引用闻一多的话说,初唐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从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一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歌唱,而“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刘希夷和张若虚”。
徘徊在墓园中,张万强说,刘希夷是位唐朝酷哥。史书记载,他少年时就有才名,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言谈不拘小节,虽然他24岁高中进士,却不喜欢做官,一个人入巴蜀、游三峡、下扬州,饱赏山川美景。可以说,刘希夷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前世知己。《红楼梦》中,贾雨村解释贾宝玉的性情何以异于常人,说宝二爷乃是秉正邪两赋而来,说他和陶渊明、阮籍、嵇康、刘伶、刘庭芝、柳永、唐伯虎等是同类,其中的刘庭芝就是刘希夷,庭芝是他的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多有关联———“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和“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明媚鲜妍能几时”和“婉转蛾眉能几时”,改写套用痕迹宛然。可见曹雪芹对刘希夷的喜爱和推崇。
刘希夷幼年丧父,随母在三门峡灵宝外祖父家居住,与老舅宋之问同师学习,后来两个人都成为著名的诗人。宋之问虽然是刘希夷的老舅,但他比刘还小四五岁。20岁时,刘希夷返归汝州故里。他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对家乡感情很深,《全唐诗》录他的诗歌28首,其中有三首是写嵩山汝水的。《嵩岳闻笙》透露了他在家乡的自在和惬意:“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公元678年,刘希夷从洛阳回到汝州,大醉后被人用土袋压死,其时年仅29岁。家人将他葬在了他喜爱的风穴山下。他的死因扑朔迷离,最流行的说法是,有人要他两句诗的“版权”,他不答应而被“谋诗害命”。
为诗丧命留悬案
刘希夷墓园的碑廊里有28块诗碑,分别刻着《全唐诗》所选的刘希夷的28篇作品。刻着他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的石碑,字迹俊秀流畅: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诗用明快轻捷的七言歌行体来处理人世沧桑之感,文笔流畅华丽,使全诗避免了沉重颓丧之感,而呈现为美丽动人的青春惆怅。据说刘希夷写这诗时,先写下“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一联,吟后觉似谶语,想换两句,又想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仍觉似谶语,但实在不忍割舍,就都留了下来。不幸的是,不久,刘希夷果然被害。许多人都猜测,害死他的,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这桩悬案在唐朝就有记载。刘肃的《大唐新语》中说得比较简略:“……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窒之。”韦绚的《宾客嘉话录》则写得生动:“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嵩山道中怀诗人
在元人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清人编纂的《全唐诗》等典籍中,也都对此案有详略不同的记述。《全唐诗》卷82刘希夷条有白描式的记载:“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而以《白头翁》之篇为己作。至今有载此篇在之问集中者。’”《唐才子传》记载最详:“舅宋之问苦爱一联(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知其未传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历史上怀疑这种说法的也有。有人说两人诗风颇有差异,宋是近体诗的开创者之一,讲究格律、对偶、用典,风格浓丽严整,长于五言;而刘希夷最擅长七言歌行,继承汉魏古诗传统,很少用对句,不大用典,用韵自由不羁,随心所欲。风格如此不同,抢来也难混充。
但记者查《宋之问全集》,却看到一首《有所思》,诗中唯“洛阳女儿”变为“幽闺女儿”,其余和《代悲白头翁》一字不差,只是诗题下备注:此诗有说是刘希夷所作。在至今所能见到的各种唐诗全集、选集中,选编者几乎从来没有忽略过收录《代悲白头翁》一诗,而收录《有所思》的则寥若晨星。
宋之问才华横溢,对新体诗贡献甚大,但他的人品不高,历来为人讥笑。为做官,宋之问攀附权贵,常为人捉刀。据说他为了表忠心,竟为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奉溺器”。宋之问曾被发配南方,后潜逃回洛阳住在朋友家,无意听到朋友和人密谋策划杀死武三思以安王室,于是他就向武三思告发,致使朋友全家被捉拿“正法”。事后,宋之问不但未被追究潜逃回来的罪责,而且被擢升为鸿胪主簿。如此说来,杀外甥夺诗句,对于他来说并非不可能。
豪华大巴颠簸在嵩山山谷之中,载着我从汝州返回郑州。
从车窗向天际眺望,巍峨的群山连绵起伏,让人想到唐诗“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的句子。道路在山谷间盘旋,虽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了,但山谷中却很难看到春天的色彩,大多山峰岩石裸露,呈现着灰蒙蒙的本色。
我们走的是一条破烂不堪的老公路,一进嵩山,我跟着汽车一起遭了罪。山路本来就崎岖,路面上更是碎石乱滚,尘土飞扬,坐汽车像坐轿子一样颠得人骨头架子都快散了。这样比喻有点不负责任,因为我没坐过轿子,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搁在时兴轿子的年代,我这样的角色可能也没轿子坐,那我会咋过这嵩山?步行吧脚力不够,骑马吧有点危险,估计骑头小毛驴的可能性最大。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刘希夷从东都洛阳穿越嵩山回汝州老家,不知道走的是不是这条路。像他那样的“无业人员”,肯定也没得轿子坐,忧郁的唐朝酷哥也不会选匹骏马匆匆赶路,估计也就是选择骑小毛驴优哉游哉。不过刘希夷时的嵩山适合骑毛驴,不会像现在这路上有这么多的灰尘。当时这些岩石裸露的群山上长满了青草绿树野花,山谷里流水潺潺,松涛阵阵,空气清新。
“归去嵩山道,烟花覆青草。草绿山无尘,山青杨柳春。日暮松声合,空歌思杀人。”这首《归山》,是刘希夷为他行走的嵩山立下的“存照”,这样的山,就是没汽车坐,骑毛驴我也愿意多走几趟。
坐在车上一路瞎想着,时间倒也打发得快,不知不觉间汽车已经出了嵩山走到平原。不一会儿,我们到了郑少高速公路上,汽车和我都舒坦起来。巍峨的嵩山已经在身后越来越淡,但山那边的刘希夷墓园,却在我的记忆中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