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还在我用尿泥捏"泥凹物"的孩提时代,常见大爷戴着老花镜,拿一本发黄的老古书,或坐在堂屋里,或坐在树荫下,摇头晃脑地诵读:"诜曰'鸡有五色者,玄鸡白首者、六指者、四距者、鸡死足不伸者,并不可食,害人'"。那时候,我正沉浸在"泥凹物"一次次炸响的游戏之中,根本品味不到大爷读书时不胜自豪的心态;观察不到大爷读书时十分荣幸的形象;更不懂大爷诵读的"诜曰"是什么意思。有一次,大爷为一个腹部鼓胀的病人诊罢脉,随口吟道:"诜曰:'腹中水癖水肿,以黄雌鸡一只,如常洗净,和赤小豆一升同煮汁饮,日二夜一'",又是"诜曰"。不过这一次大爷向病人作了解释,在一旁静听的我们一群小毛孩,自以为是地弄明白了"诜曰"的意思,咂吧着小嘴说:"大爷咋能这样看病,别说病人喜欢吃鸡,好人也喜欢吃鸡,原来'诜曰'的意思就是让我们煮鸡吃"。这以后,我们这群小毛孩嘴馋了,就会嬉闹着说:"诜曰'吃鸡'--'吃鸡'--""诜曰"自此成了我们祈盼好吃好喝食物的口头禅了。现在想起来当初的懵懂和无知是多么的可怜和可笑啊!
光阴穿梭过,往事烟云中。后来,我读了高中才知道大爷当年读的古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的"诜曰"是李时珍引用唐朝的医药学家孟诜《食疗本草》中的药典,故称"诜曰"。自此,孟诜的名字如同天边滚过的惊雷,无时不回响在我生命的天空。但真正读懂孟诜是我进县城参加工作后。这时候我不但知道了孟诜是一位世界级的大医药学家、 养生学家,有专家学者称他为世界食疗的鼻祖;所著的《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食疗专著,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的原理相一致,在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中起到巨大作用;而且还知道了孟诜是我们汝州梁人。我不得不重新打量脚下的这块土地--"老汝州"--这块丰厚古老的文化沃土。汝州首次定名,是公元605年。隋炀帝改伊州为汝州,以后虽有变动,但基本保持着汝州的名称。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汝州为直隶州,直接归河南省布政使管辖,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与河南省的七个府并列。从此以后,历经整个清朝直到民国,前后共四百三十多年,汝州直隶州的名称和地位均无变动。故远近群众习惯称之为"老汝州"。一千三百多年前,"老汝州"的这块热土上,曾经孕育和诞生了孟诜这样一位千古永生的人杰!
汝州--一块厚重而神奇的土地!
孟诜--一个不朽而伟大的名字!!
二
穿越时空的隧道,仰望历史的星空,我把我一颗虔诚叩拜的心灵,放飞到1300多年前的古梁大地上:感悟她滚烫的心跳,静听她血脉的回响,于是一个眉青目秀、活泼可爱的男童便蹦蹦跳跳地出现在了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孟诜--那是童年的孟诜(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孟诜降世)那应当是一个春深似海、绿意醉人的季节,童年的孟诜站在奔涌的汝水之滨,天上白云悠悠,脚下波浪滚滚。孟诜的一双锐眼时而仰望悠悠的白云,时而鸟瞰翻涌的浪花。壮志当拿云--习医为民、悬壶济世的宏愿,镌刻在了他幼小的心灵里。喜爱是最好的老师,理想是人生的动力。自幼喜好医药方术的孟诜,在此后的岁月里,精读医学典籍,广收民向验方,叩访名医良土,嵩山采药,汝河捡贝,奔波忙碌的身影映照在汝州的山山水水。
拜访药王"孙天医"是孟诜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那是公元674年(上元元年)孟春的一天,孟诜终于实现了他拜访名医孙思邈的愿望。这一年孟诜已53岁,孙思邈93岁。
那也许是一个孟春的早晨,风尘仆仆的孟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叩响了孙天医家的大门。孟诜不知道一代名医的这扇大门会不会为他而打开,更不知道天医会不会接受他的叩拜。被百姓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不但是一代名医,而且还是气功养生学的实践家。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医学原理,在70岁时编写了医学巨著《千金要方》。眼下,天医的时间更金贵,因为他正在编写又一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
那时候,孙天医正在草堂上做《十三养生法》中的"头常摇法",只见先生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并慢慢地恢复至原位,一次又一次。这一法刚做完,门童禀报河南汝州梁人孟诜进士拜谒。天医听罢并没有立即表态,只是在继续的运动中思索着。孟诜的名字天医隐隐约约有所耳闻,此人饱读史书,极具才学,尤爱研究食疗。药食同源,食疗和药疗此乃人类健康长寿的双诀,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思索中的天医终于睁开慧眼,一丝温暖的慈笑悄悄爬上了天医的脸颊。
有缘千里来相会。这次拜见二人成了忘年交;这次拜会二人成了好师徒;这次叩拜更加坚定了孟诜终生献身食疗与养生研究的决心。孟诜以师礼三拜九叩孙天医。礼毕,二人进入交谈,从早晨一直谈到了子夜。时光在不知不觉中逝去,两人谈兴愈来愈浓。人海茫茫,知音难遇,两人相见恨晚。孟诜说:"'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此乃先生巨著取名《千金要方》的本义……"孙天医颔着默认。孙天医还向他介绍了他发明创造的《养生十三法》和正在写作的《千金翼方》的内容,孟诜也向老师敞开了心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生苦短,生命可贵,有生之年我要编著一本《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订,改名为《食疗本草》)以食物疗其疾,使天下苍生延年益寿……"
师徒倾心畅谈,两颗心越贴越近。孙天医十分激动,鼓励孟诜献身食疗研究,造福大众苍生。"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孟诜表示一定要牢记老师的教诲,"无欲无求"、"一心赴救"……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春天,两颗共鸣的心灵发出的颤音长久地回荡在春天的原野上。在此后的岁月中,二人交往甚密。孟诜后来无论是担任凤阁舍人,台州司马,还是春宫侍郎侍读,同州刺史等职,心中总是装着编著《食疗本草》的宏愿。无论走到哪里,研究食疗验方的活动从没有间断过。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一部伟大的食疗专著正悄悄地在孟诜的心中孕育着……
三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平台上,回望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孟诜,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居官为其民,隐退救苍生。
公元706年,85岁的孟诜辞官告老还乡。回首风风雨雨的官场生活,一股厌倦的情绪弥漫在孟诜的胸间。现在好了--远离喧嚣的官场,隐居在家乡的山地里,专心从事医药学的研究,实现了平生最大的心愿。
孟诜可谓载誉归乡。他不但官至加银青光禄大夫,而且在案牍繁忙的情况下,完成了关乎百姓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食疗本草》这部巨著。孟诜名声大振,时人仰之,但他继续从事医药学研究的兴头却愈来愈浓。由于孟诜注意食疗养生,虽纪年迈,但却耳不聋,眼不花,力大如壮年。人们经常看到孟诜上山采集草药的背影。他把采集的草药按方泡制,舍药百姓,济世活人。
枕石望月归,抱"药"送日去。孟诜在家乡度过了他惬意而又充实的晚年时光。我们可以想象:盛夏的傍晚,孟诜拿手蒲扇坐在门前的石桌旁,桌上放着绿豆熬制的去火茶。忙碌了一天的农人们三三俩俩的聚来了。多有人向孟诜请教养生长寿的密诀,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扇着扇子,雪白的长胡子在风中飘飞。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说毕,端起石桌上的茶水慢慢地品味。这时有清凉的夏风吹来,孟诜的话也像一股清凉之风吹进了家乡人们的心田……我们还可以打开时空的隧道,窥视孟诜晚年快乐的时光:那是早春的一天正午,孟诜把采来的芦笋、竹叶、茅草根放在大锅里,熬制了一锅的"良药",招呼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喝。有一群俏皮的孩子跑来了,把小肚皮喝得西瓜似的滚圆。离去时,有一顽童拽住他的长须嬉闹说:"孟爷爷,晚上给我们讲故事……"直到孟诜答应了,孩子才松了手,笑着跑走了。孟诜无限慈爱地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景云(710)初年的一天,孟诜在山上采药累了,倒在草丛中小憩。长空如洗,雁阵列列,秋光如同一把温柔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山野。孟诜十二分舒弹地躺在草丛里,思绪像天上的白云一样悠来悠去。他忽然想到了似乎已逝去很远的官场生涯。那桩受贬为台州司马的事,云一样倏忽飘来了。孟诜是一个敢于直言秉书的官。因对武氏专制统治的不满,孟诜常在同道中慷慨陈词,抨击时弊。有一天,孟诜在凤阁侍郎刘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赐给刘的银子,拿起反复看后笑袆曰:"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一烧,果然倾刻化成锡水,这事被人传到武则天的耳中,武则天心中十分不快,遂降旨把孟诜贬为台州司马。其实,孟诜并不在乎官职的升迁,他在乎的是《食疗本草》的研究……降为台司马后的孟诜,骑着毛驴带着心爱的《食疗本草》手稿,从北国悠哉游哉地来到了南国。因祸得福,从北国到南国,为丰富他的食疗专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是这次被贬,使他亲历了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以及食用同一物品的不同效果。所以,孟诜在《食疗本草》中提出了要注意食疗法的地域性……
正当孟诜的思绪像天上的白云自由自在地飘来悠去时,一阵紧似一阵喊叫声把他拉入了眼前的世界之中。原来,相王李旦当了皇帝(睿宗),十分相念孟诜,便下诏令他入朝为官重用。孟诜因饱读史书,才学过人,品德高尚,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其才学人品,曾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
孟诜听了喜讯并不为喜,双眼望着牧羊人,对前来报喜的家人说:"我已垂垂老矣,岂还有为官之欲?师傅孙天医相继婉辞了唐太宗、唐高宗的两次召封,在民间为百姓治病,著述立说,造福天下,世代敬仰。我的大半生都泡在了官场,剩下不多的光阴不能再抛撒了,我要学习师傅的品德,在家乡为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诜以老为由婉言辞绝了睿宗的诏封,依旧留在家乡为民治病。次年,睿宗在政事缠身中又想起了孟诜当年为他解读经书时的情景,旧情依依,遂赐给孟诜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洛阳)于春秋二季送酒和食物给孟诜。晚年的孟诜不恋官场,潜心钻研医药学术,并为百姓舍药治病,深受乡里称赞,名声远扬。公元713年,河南府尹毕构赞扬孟诜不慕高官厚禄,大有古贤之风,其高风亮节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媲美。毕构效古人之风,决定将孟诜居住地命名为"子平里",但登门拜访时,孟诜已仙世,享年93岁。河南府尹为迟来一步而深深地惋惜。
四
"伊尹开汤液,孟诜著物华"伟大不朽人物的创造和发明总是同人民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说三千六百多年前生于栾川的伊尹开辟了人类汤药的先河,那么孟诜的《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
《食疗本草》共三卷,收载了227条食药,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大都切合实用,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且有不少药物为唐代初期本草书中的未录之品。如鱼类中的桂鱼、鲈鱼、石首鱼(黄花鱼)等,以及菜类中的空心菜、菠菜、、莴苣、胡荽等,米谷类中的绿豆、白豆、芥麦等,都是首次于现于《食疗本草》。该书在我国医学史上,特别是本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看到《食疗本草》中,凡可供食用而且又兼有医疗效果之物均于收录,像瓜果、菜蔬、米谷、鸟兽、虫鱼以及加工制品。孟诜为我们开具了一剂养身益寿的"千金药方",而且这些食药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既有食用效果又有药疗价值,书中对多数食品疗效的论述,有很多研究价值。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养生学家中,孟诜有其自己独特的主张和见解。他既不主张呼吸吐纳,运动锻炼,也不主张悦意琴棋,服食药饵,唯独提倡食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在广泛收取民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食疗主张。他认为药物中的"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如寒热温凉酸苦辛咸等,使用得当能治病,若把握不好,反而招灾引祸,因此他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五谷杂粮,大米白面,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生活过程中,从无数食品中选出的性味最平和而且最丰富的"食药",它的药效正是让人类如何生存、健康和长寿。食疗学家孟诜劝导人们善于用日常食品养生保健。食疗既避免了药物的偏性,又使人身体健康,因此,一千多年来《食疗本草》广受世人青睐。
孟诜还是一个"美食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美食家"。在《食疗本草》中,他还特别收载了许多动物和动物的脏器的食疗方法。如该书中卷羊部中说:"羊肝:性冷。治肝风虚热,目赤暗痛,热病后失明者,以青羊肝或子肝薄切,水浸傅之,极效,生子肝吞之尤妙……"
既养生又治病。在《食疗本草》中孟诜所开具的方子,既浅显易通,又便于操作使用。他开具的食疗品,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生活中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无所不括。如"鸭:主补中益气、消食、消十二种虫,白鸭肉补虚"、"柿子:补虚。红柿:补气,续经脉气。干柿:厚肠胃、温中,健脾胃气消血。""黑豆:令人长生,又益阳道(增强性功能)……"如此食疗品,生活中寻常易见,食疗方法简便易行。这些食疗品有病治病,无病则养生,为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的喜欢。
细究起来,至今好多民向的食疗验方来自《食疗本草》。记得小时候,我喉咙上了火,咽口唾液就疼痛难忍。母亲打个鸡蛋,把蛋清放入碗中,再放一点山蜜,搅均匀后让我喝下去。说来也怪:喝下母亲制作的食疗药济后,喉咙很快就好了。当时觉得母亲很神奇,有个头痛脑热的不用请医生,自己就能诊治。长大成人后,读书方知母亲的这些"灵丹妙方"均来自书上。比如《食疗本草》中说"……人毒热发,可取三颗鸡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善(善,好的意思)……"我恍然醒悟,母亲用鸡蛋清和山蜜食疗上火的病症法书中早有记载。我对孟诜先生的敬佩之情愈来愈深。
关爱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关注食品卫生防护,这是孟诜在《食疗本草》中体现的两大主题,他在书中提出了妊、产妇应注意的饮食问题。如藕条云:"凡产后忌生冷物不食,唯藕不同生类也。为能散血之故。"书中还对小儿的饮食提出了一些要求,指出了一些小儿发育以及不适合小儿食用之品,并注明由于多食、欠食所能产生的副作用。如上卷"鸡头子(芡实):(一)主温,治风痹,腰脊强直,膝痛;补中焦,益精,强志意,耳目聪明,作粉食之,甚好。此是长生之药。与莲实同食,令小儿不(能)长大,故知长服亦当驻年……"由此可窥视孟先生对儿童成长倍加关爱的殷殷之心。此外,书中还注意到食品因久贮陈坏以及加工时夹入杂质等问题,并明确指出了其危害,如"面有热毒者,为多是陈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所以有毒,但杵食之即良"由此可知,一千三百年前的孟诜已十分重视食品的保护。他的这些正确合理食用药品的思想和方法,较以前的同类著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部"食疗"传天下。随着人们食疗及养生意识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食疗本草》越来越受到国人和世人的重视。一千多年来,《食疗本草》广泛被国内外医家引用和推广。最早引用原文的有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及北宋的《嘉裕本草》、《证类本草》等等。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食疗本草》原书佚失。1907年英人斯坦因(si AuYei Stein)在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中获取了《食疗本草》残卷。我们可以想象这个高鼻子英国人获取残卷时的狂喜心情和手舞足蹈的样子。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件宝物还异常尊贵地躺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馆藏编号为stein Rolls No.76。
《食疗本草》残卷惊现于世,世人对残卷的研究和《食疗本草》的复原就相继展开了。日本学者狩野直喜氏首次抄录英伦敦收藏的残卷,1924年罗振玉根据狩野的转抄本,并参照残卷的另一影本,命其儿子罗福葆誊抄,编入他主编的《敦煌石室碎金》一书中。1925年以《食疗本草残卷》为名,东方学会据罗氏抄本影印刊行,1930年,日本申尾万三对残卷考察研究后,著有《食疗本草之考察》一书1931年范凤源将中尾万三辑本中的校注及日文假名旁注摘出删去,冠以《敦煌石室古本草》之名铅印刊行。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珠主任和北京中医学院翁维健讲师开始《食疗本草》的整理编辑工作。谢老又约请自50年代便进行《食疗本草》研究的马健兴先生以及学生邓金生共同工作,历经4年多的艰辛努力和工作,终于完成了整理和编辑任务。1984年7月《食疗本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本失传千年的重要药物学著作恢复原貌,把璀灿的光芒重现于世,光泽后人。
五
岁月匆匆,而今我已人过中年,回味童年时光中大爷诵读"诜曰"时摇头晃脑的自豪感,我再也没有了滑稽和可笑的感觉,相伴而来的是和大爷一样的对孟先生深而又深的敬重。一个人能让自己的肉体不朽,首先要让自己的"精气"不朽,这"精气"是什么?就是--为国为民的思想和行动。孟诜把自己的"精气"化作一部和人们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专著,"精气"贯长虹,常留天地问。因此,孟诜的肉体不朽,芳名永存,彪炳千秋。
"民以食为天",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以食疗疾,造福大众,延年益寿,这是孟诜对人类的贡献,这也更是人们世代怀念他的缘由。二00二年三月,我到南阳医圣祠参观,我看到孟诜被列为112位古代医学家之一,其石刻像被高高地供起,让世代人瞻仰。我看见人们深深地朝这些先贤们叩拜。如今,在孟诜诞生的这块厚土上,正高昂着一曲建设"富裕、文明、平安"社会的乐曲,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已成为一大行动。"孟诜研究会"、"孟诜纪念馆"、"孟诜大道"、"孟诜大厦"……。人们正准备以这些来纪念和铭记这个不朽的人物。后人们不会忘记这位为家乡争得荣耀和骄傲的医药学家,百姓们更不会忘记这位功彪千秋的"食疗专家"。
公元2005年的早春的一天,我去风穴寺拜谒孟诜先生的石像。穿行在家乡的山水之间,我的眼前不时幻化出孟诜先生的形象,形象愈来愈高大,最后变成了一棵擎天立地的大树!其实,孟诜就是一棵大树--一棵永远不老的大树,这棵大树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依然四季长青,枝叶繁茂,蓊蓊郁郁,浓荫匝地,荫庇天下苍生!
在这个春光醉人的季节,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叩拜孟诜先生的石像。我用万缕的情思编织着发自肺腑的深情呼喊:
千--古--孟--诜!
孟--诜--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