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关于大峪东沟窑址的调查

[日期:2009-03-06] 来源:汝州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作者: [字体: ]

    宋代的临汝窑所有窑址,虽经近千年岁月的变迁,在现在的地面上,基本上都能找到其痕迹,大峪东沟窑也不例外,它早已被写入有关史册,并早已被列入省保单位。在调研中,朱文立委员把此遗址叫做大峪东沟东窑址。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朱文立委员在大峪一带寻找原料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群众在大峪窑址西边建宅院挖窑洞时出土了窑具、瓷片。而当时出土的瓷片基本是临汝窑中常见的供群众日常生活用的碗盘一类,虽然有的盘也是支钉支烧,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大峪窑群的众多窑址都是这种情况,虽然这个地方出土的碗、盘更加精细,釉色是独树一帜的粉青色,当时认为它只是临汝窑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这两处遗址只间隔30米左右,认为它应属同一遗址,现在看来它不是一个窑址,而应是两个窑址,朱文立委员把西遗址叫做大峪东沟西窑址

    张公巷北宋官窑前期窑址的发现

      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发现后,朱文立委员把大峪东沟西窑址出土的瓷片和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瓷片作一对比,这两处瓷片釉色和内部结构完全相同。由于东沟西窑址深埋地下距地表两米多深,如果不是群众挖窑洞也不可能被发现,当时所见器物瓷片仅碗、盘之类,还不能判断此遗址与北宋官窑有关。为了寻找更多的证据,朱文立委员常到大峪东沟西窑址察看,由于张公巷窑址的发现,汝州的古董店迅速增多。朱文立委员也常到这些古董店察看,惊奇的发现了大峪东沟西窑址出土的板沿擦足支烧盘残片、板沿满釉支烧盘残片、荷口碗残片、平底小足支烧钵残片,还有底部中间带数字”“板沿盘残片。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由于当地煤窑挖煤穿遗址而过,遗址断裂下陷,住户搬迁,群众在破窑洞内挖出瓷片流入古董市场。北宋官窑前期窑场终于浮出水面。

    大峪东沟西窑址是一个重要发现

      张公巷北宋官窑的特点:一、釉色是一绝,是独特少见的粉青色;二、产品足部直、窄、矮;三、有的擦足支烧,有的满釉支烧;四、有的有蝉翼纹开片,大部分是大开片。张公巷北宋官窑所具的这些特点都是全面继承了大峪东沟西窑址制瓷工艺,二窑不同之处只是张公巷窑址的器物更加精细,瓷胎稍偏白。

    大峪东沟西窑址出土的荷花碗口残片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荷花碗制作工艺基本一致。

      在钧官窑遗址发掘中,发现带数目字的器物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大峪东沟西窑址出土的板沿盘也是同样。

      大峪东沟西窑址和清凉寺窑址非常相似。清凉寺窑址东区是临汝窑瓷,西区是烧天青釉汝官瓷,在文庙汝官窑建立前,西区为宫廷烧造一部分瓷器,后文庙汝官窑建立,西区工匠调到文庙汝官窑,清凉寺西区窑址停烧,并有意作了掩埋,这就是清凉寺西窑址难发现的原因。同样汝官窑北宋后期失传后,大峪东沟西窑址一度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张公巷北宋官窑建成后,把大峪东沟西窑址工匠调到张公巷窑场。大峪东沟西窑从此不准再烧瓷器,并且作了掩埋,掩埋层达二米多。从现在窑址的断层看,这个掩埋层非常明显,说明了这个窑址非常重要,它不是一般民窑,否则不会有意掩埋。

      综上所述,大峪东沟西窑址很可能是北宋官窑的前身,它为北宋官窑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故宫博物院耿宝昌、王利英专家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应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峪东沟窑址进行论证,进一步挖掘汝州历史文化,促进汝州经济发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