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汝州读帖

[日期:2009-03-06] 来源:中华汝瓷网 转载请注名来源本站  作者:彭中彦 [字体: ]

    今年初春的一天,文友从北京打来电话,说一星期后要来汝州看《汝帖》。我慌了神,因为作为一个地道的汝州人,且还以"文人"自居,却对《汝帖》并不十分了解。只知他是汝州的"三宝"之一,清代诗人孙灏在其所作的"三宝"诗《汝帖》中写道:"望嵩楼高高入云,旧藏汝帖天下闻。松煤拓纸岁万本,良司厌苦征求纷。楼瓦飘零碑坠地,过眼烟云等闲弃。谁从灰烬拾遗珍,石烂犹存古文字。"此诗写出了《汝帖》在明、清时代的盛誉和历尽乱世,残毁翻新的情景。作者坚信即使石碑经过无数次倾覆竖立或者石烂如泥,其光辉也会长存于人间,碑帖中所记文字史料,书法艺术将是亘古不灭的。
    我连忙打开电脑,鼠标轻轻点击"中国碑帖拓片网",在闪烁的荧屏上,图文并茂的《汝帖》便赫然入目。黑底白字,拓片似在婆挲起舞,释文蹦蹦跳跳钻进了眼帘:"《汝帖》--中国北宋汇刻丛帖。宋大观三年(1109年)八月河南省汝州郡守王 采集《淳化阁帖》、《绛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刻成,共十二卷,每卷首均刊目录,卷末刻帖的数目,自皇(仓)颉至五代郭忠恕,共77家又23种,宋刻汇帖有目录者不多见。因刻于汝州,故名……"
    关闭电脑,闭目静思,那一行行或飘逸俊秀,或遒劲浑厚的书法作品像一串串青色的文化精灵飞翔在我意识的天空。浮想联翩,情难自抑。此刻,坐在家乡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我思想的触须仿佛穿透了800多年岁月的风雨,而最终降落在乌黑铮亮的石碑上,碑虽无言,文虽不语,但书法艺术的薪火相传。8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江河改道,朝政几易,碑帖历经了多少磨难和摧残而最终保存下来,在碑帖艺术的长廊中熠熠闪光。生活在这块文化沃土上的一代又一代"汝州人",以其对碑帖艺术的独有情钟,担当着艺术的传承,为汝州的地域文明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是的,在浩渺无垠的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汝帖》堪称为古代碑帖中的珍品,明清时代曾驰名华夏,与《淳化阁帖》、《泉州帖》和《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价值连城。曾任河南巡抚的清朝碑帖学家毕秋帆在其所著的《中州金石考》中称赞汝帖"真宋室之鸿宝也"。《汝帖》是古老汝州厚重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踏着一路春光,文友如期而至。文友酷爱我国的碑帖艺术,在这个领域内造诣颇深。他说来之前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了《汝帖》原石的宋拓本。剪方装,共12卷,分6册,总计130页,纵28.1厘米,横19.4厘米。另附题跋1册。此帖镌刻维肖,粗漫传神,第8卷齐樊逊书"逊"字"系"部确实可见,纸墨醇古,为宋拓传世孤本。此本1-6册目面有周铨题字刻签,第7册为翁方纲题字刻签,有翁方纲、桂馥、张伯英等跋19段。裱边有翁方纲跋28段,"周铨"、"纬卷"、"小蓬阁金石"、"覃溪鉴藏"等藏印62方……
    文友娓娓而谈:"能在《汝帖》的故乡亲眼目睹到800多年前镌刻的金石,实属三生有幸啊!"文友说到这里眼睛里闪出了狼一般贪婪和渴求的绿光。
    文友征尘未洗,便让我领他来到了珍藏《汝帖》的汝瓷博物馆。汝瓷博物馆位于原汝州学宫内。盛世兴文,被风云岁月侵蚀和时世遭毁的学宫,南部至今已修葺一新。学宫最南端是明伦堂,南临中大街,是一单檐硬山式建筑,斗拱脊饰齐全。出文明坊一直北走,两厢殿堂林立,院内花卉争艳,绿草如茵。心旷神怡之中抬头看到了学宫内最大的殿堂--大成殿。古代,这里是人们祭拜孔子的地方,大成殿两侧廊房,东为汝瓷展厅,西为《汝帖》展厅。走进幽静的博物馆院内,油然升起一股悠远、凝重、肃穆的历史感。在刘品馆长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珍藏金石的展厅。轻轻推开厚重的木门,如同启开800多年前岁月的屏障,艺术的墨香飘然而至,仿佛钻进了我们的肺腑。远道而来的文友双目合实,双手并拢举起,长久地站立在门前祈祷,那份虔诚让人望而起敬。
    迈着轻缓的步履,生怕惊飞800多年前的文化精灵,我们朝圣般地进入了展厅。二十块石碑静卧在展厅内,日光灯下闪烁着熠熠地光华。伸出手指轻轻摩挲石碑的一角,如同触摸着800余年生生不息得以传承的碑帖文化的魂灵。我们俯下身子仔细品读石碑上镌刻的书法作品。碑上镌刻着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精品。文友不愧为碑帖艺术的行家,边品边读,很快进入了艺术欣赏的圣境。时而,他欣喜惹狂,发出了啧啧的惊叹:"你看,你看--这郑国大夫皇颉的字潇洒俊逸;孔圣宣尼的书法浑厚肃穆;'酒仙'刘伶的则自由奔放,洒脱不羁,真乃文如其人啊!你再看,这唐王李世民的书法,'意兴天来,字外风云',具有皇家的风骨……"时而,他沉静庄重,长久地站在石碑旁喃喃独语。
    刘品馆长不失时机地讲解起来:这些刻石最初嵌在州衙内"坐啸堂"墙壁上,后移至望嵩楼上。明末兵乱,楼焚碑残,原石弃之马厩中,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存古轩壁中,道光18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碑文漫漶不复识,又自洛阳购得《汝帖》宋时原拓一部,重摹诸石,并亲书目录两卷,每卷后都加盖汝州官印为记。当时,范之跋已失,故仍为十四石,仍藏存古轩壁中。无奈百多战火,《汝帖》刻石屡有散失。1947年临汝(汝州)解放,州衙被毁,碑帖散落民间。以时任县文化馆馆长张久益为首的文化人多方查找收集,归拢后将碑石存放于县文化馆内。"文革"劫难中,张久益馆长为保存这些宝物,把它们中的大部分砌在墙内,外用水泥护严,少部分埋在深挖的土坑内,才终于保住了这些珍品瑰宝。1983年,县公安局在拆房时发现了一块《汝帖》残碑,时任该局的三名领导亲自护送把碑帖送到县文化馆。在张久益馆长和全市人民共同关注支持下,金石失而复归,基本完好如初,1983年汝瓷博物馆成立,《汝帖》方移至博物馆内保存至今,供世人观瞻……
    我们久久地徘徊在展厅内,读古代名帖,如饮甘露玉液。《汝帖》博大精深,它真、草、隶、篆、无所不包,计有金石文8种,秦汉三国字体5种,五朝帝王书31引,魏晋9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4书和欧阳修、虞世南、褚逐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钱等90余家书法手迹,共计109帖。
    我虽是个书法领域的门外汉,但在文友的指点诱导下,用心去品嚼细读古代名帖,竟读出了情趣,品出了意境;嚼出了甘味;获得了真谛。你看那先秦金文,体势多纵,浑朴豪放,醇厚圆润,自然至妙;石鼓文则雄强浑厚,体象卓然,殊今异古,天真奇采;而小彖的线条圆匀;其势飞腾,形态端严,方圆绝妙;那么汉隶字体则浑厚质朴,端庄遒劲,气派宏大,仪态万千;章草的结构独立,字画波磔,如行云流水,笔意奔放,古逸高深;行书则奇纵变幻,刚柔潇洒,八法精妙,灵气通神;晋唐楷书的法度严整,遒劲拔萃,骨力充盈,神采照人;草书的悬针垂露,书法纵逸,势若飞动,多呈天趣。由于风格迥异,各领风骚,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珍视。真乃"一帖在手,尽览古人书艺奇珍"!我不禁从心底发出了慨叹。
    此刻,我站在《汝帖》展厅内,读碑帖,品书艺,嚼文字,艺术的琼浆玉液把我浸润得晕晕乎乎,恍若隔世。窗外,柔风携带着花香钻进屋内,花香、墨香搅和在一起钻进肺腑,甜醉了人。与其说此时的我是站在《汝帖》展厅里,毋宁说我是站在一座书法艺术的陈列馆内;与其说我此时此地品读的是一部碑帖,不如说我是在欣赏一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字里蕴含世界,碑底藏乾坤,一部《汝帖》向我们展示了华夏书法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辉煌与魅力!《汝帖》是一部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道文化的圣餐。
    文友看我完全溶入艺术之境,然后指着碑帖中的书法作品引导我深入佳境。"你来看,这东汉崔瑷的字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张芝的草书可为'汉武爱道,凭虚欲仙';'飞白体'的创始者蔡邕的汉隶则'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魏钟繇的字'古朴典雅,开一代楷书先河';晋代王羲之的行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在文友的指导下,我再度逐帖读去,竟又读出了新的意趣和新的发现:那一帖帖的汉字,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不同,各有千秋;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读帖,可见800多年前我国精湛一流的镌刻水平,不仅字字传神,而且浓墨、枯笔等特殊效果,都维妙维肖地反映出来了。读帖是艺术的享受;读帖是书法的教益;读帖是文化的濡染。难怪,明清以来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千里迢迢来汝州读帖。
    站在古色古香的碑帖旁,聆听文友关于《汝帖》的诉说:据《中州金石考》记载:"……其石之存于今日,惟《九朝御书》、《姑孰帖》残失,而此独完好无缺,仅失辅道一跋……"到了明、清两朝《汝帖》脱颖而出。当时,不仅观阅学习,临摹拓片的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而且一些当官者竟用行政手段,通过多种渠道索取《汝帖》。《汝帖》声名远播,各地争相翻刻引用,据《洞天清录集》记载:"今会稽以《汝帖》重刻,谓之《兰亭帖》;元朝刘有定注《衍极》一书,曾引用《汝帖》中的诸葛武候书;张天如编《王右军集》也采用了《汝帖》中的《二王帖》;汲县比干墓上的铜盘遗失,明万历中周思宸据《汝帖》中的《比干墓铜盘铭》重新刻制;南阳东汉宗资墓前石兽前膊上的'天禄辟邪'四字毁坏遗失,明正德杨应奎取《汝帖》中的字,重刻于墓前石兽上。"清初大书法家王铎曾说:"细观《兰亭读帖》,皆本《汝帖》。"《汝帖》中还保存着两首 孤本诗。《南村帖考·汝帖考》中说:"他书征引,皆据此帖"。一首诗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诗,另一首是吴越国王钱 的诗。他一生中的诗作全部遗失,这首诗载《全唐诗》卷八,题为《宫中作》,但下面却赫然注明引自《汝帖》……

    日升中天,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展厅。这时,文化局的张清江局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他正忙于系列开发《汝帖》的四项工程,他说我们首先是在原有《汝帖》的基础上续帖,《汝帖》现存的20块石碑109帖,囊括了宋代前数千年间名家的书法,经过我市各界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筛选宋至今163人的166帖精品书法,拟再刻制36块碑帖,使《汝帖》总数达到56块;二是翻刻《汝帖》,该帖是国家三级文物。反复拓印将会破坏其价值,为了便于保护,又能充分开发其经济价值,我们将新刻成的《汝帖》翻刻一套,把原金石镶嵌墙壁,高质量地保护起来,供游客观瞻,翻刻的《汝帖》专供拓石使用;三是同国家有关书法机构联合印制出版《汝帖》,既可达到宣传《汝帖》,宣传汝州的功效 ,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四是修复汝州学宫北院,作为展示《汝帖》和开发《汝帖》的基地,为全面保护、开发、利用《汝帖》创造条件,再创《汝帖》新的辉煌……
    听罢张清江局长的介绍,文友不禁喟然赞叹:"文化艺术的诞生和发展需要土壤和环境,更需要为其甘愿奉献和牺牲的人们。800多年前《汝帖》诞生在汝州这块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上,并且伴随着风霜雨雪、刀光剑影,屡经波折,而最终生存保护下来,且又得到了发展,这说明了汝州不仅是一块适宜文化和艺术成长发展的沃土,而且汝州还有一大批热爱文化艺术,保护文化遗产,并为之默默奉献的人们。因为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奉献和牺牲……"
话似春风醉心肺。我站在春光旖旎的古学宫里,思接千载,顿感悠悠的文化古韵扑面而来。闭目享受醇厚古文化的沐浴,便有一串串青色的文化精灵从那铮亮铮亮的碑帖中蹦跳出来,伴着新时代和熙的春风,飞翔在我意识的天空中。啊,《汝帖》--一道永恒的艺术风景,一串永生的文化精灵!

二○○五年五月三日凌晨草毕于抱朴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