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亦真亦假的哥窑瓶-博物馆巨擘峰会 精彩理念纷呈

[日期:2009-03-06] 来源:  作者:丰 萧 [字体: ]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复古之风盛行,陶瓷器推重静穆典雅,润凝若脂的釉面追忆三代古玉,端庄质朴的造型则大多模仿青铜礼器。宋代帝王的癖好影响了陶瓷制作的风格,诞生了堪称单色釉瓷巅峰的宋代五大名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和定窑。
    明清以来,好古之士热衷于嵬集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并多有著述唱吟。古代文人对古朝陶瓷器纪录往往立足于赏玩,诠释难免穿凿附会,望文生义,从而以讹传讹,使五大名窑云遮雾绕,许多问题困惑难解,成为千古之谜,哥窑的身世为其一。
    "哥窑"的名称宋人尚未提及,元代始有记载。从元、明文献看,哥窑一词来源于民间的传说。
地处浙南的龙泉草木葱郁,江河丰盈,自五代以来是重要的青瓷产地。靖康之变后,南方经济的兴盛推动了龙泉青瓷进步,产品独步天下。
    传说在名匠云集的龙泉,章氏兄弟技艺尤精。兄弟俩人分别叫章生一和章生二,"各主一窑"。相比之下哥哥章生一的产品更好,引起弟弟妒意,他在哥哥窑炉烧成之际泼入冷水,使光洁无瑕的釉面上顿开裂纹。意想不到的是,釉面上人工造成的纹片打破了单色釉瓷的视觉沉闷,增加了一种装饰美。从此,这种有纹片的瓷器被称为哥窑瓷。腐朽化为神奇,使器物显得古朴而沉静。
    哥窑瓷上的纹片又称开片,有大小形状之分。大的称冰裂纹,小的称鱼子纹或百圾碎,也有些呈蟹爪状、牛毛状或柳叶状,一般来说,以小器大纹片和大器小纹片为贵。纹片都经人工染色,以灰黑居多,也见深红色或金黄色。有些哥窑瓷在大纹片中夹小纹片,分别呈棕黑色和金黄色,称金丝铁线。
    哥窑器胎有瓷质和陶质两种,厚薄不一,呈灰、黑灰、浅灰、土黄等。哥窑瓷的釉大多较厚,密含气泡,呈灰青色、米黄色或月白色。除釉面纹片外,紫口铁足是又一重要特征。紫口指的是哥窑器口沿釉薄处呈棕褐色,铁足指的是底足露胎处呈棕黑色,这也是人们鉴定哥窑器真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令考古人员费解的是,这些传世的哥窑瓷个性特征差异很大,说明非一地生产,甚至非一时生产。即这些被认为是哥窑瓷的器物既有宋代产品,也有元代产品。
    龙泉地区的宋元古窑曾出土了一些带有纹片的标本,似乎和传说可以相互印证,但和大多数宋元间生产的带有纹片的哥窑器特征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大多数哥窑器并不是龙泉产品。
问题的答案只能另外寻找,必须回到南宋这个时间原点。
    南宋时,在都城临安先后设立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烧制宫廷用器。这两个官窑产品中有一部分带有人工染色的纹片。稍后在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处都开始仿制这种带有纹片的官窑器。因越地方言"官"、"哥"难分,民间误把仿官窑产认为"哥窑",并衍生出章氏兄弟的传说。哥窑一词既出,元明时又把官窑中带纹片的一部分产品分离出来,归入哥窑。至此,哥窑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童话般的历程。
    宋元哥窑器历来珍视,奉如拱璧,现在已价逾金玉,仅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有少量收藏。明清以来,官窑和民窑均见仿制。从作品看,明清作品越显精致。然精则精矣,宋元哥窑的恢宏气度却难以再现,这就是宋元哥窑器千年不衰的魅力。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