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关于中国传统陶瓷发展模式的思考

[日期:2009-03-06] 来源:陶城报  作者: [字体: ]

    近一二十年,是中国传统陶瓷生产继宋明清几个朝代以来又一个鼎盛时期。规模之大、发展之快、社会之影响、地域之广是空前的。这一切产生的原因、推动力或拉动力是什么?当国家要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候,陶瓷业却猛然面临着那么多的困惑并要产业大转移是为什么?陶瓷这个世界上古老而又走向现代的产业未来如何发展?凡是现在享受着陶瓷业的快乐和痛苦的行业界人士都在都要进行思考和探究。

  对此,平时也听到看到不少的报导、信息、议论、论坛,似乎大多都是醉昏昏的语言,不是没切入主题就是离主题十万八千里的演说。本视点的粗浅见解是应从源头说起,从中国近年陶瓷业是走什么模式的路子说起。这个模式可简要的归结为“传统、资源、市场”六个字。即当代的中国传统陶瓷业看起来和实际上的确是很热闹、红火,然而却自觉不自觉的过分的依赖传统的功力、耗用大量不可再生的国内矿山资源、依靠这些年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广阔国内市场起家的,靠短期行为起家的。

 

  2007年前的各大产区,佛山、潮州、山东等地,基本就是原来的传统产区,最多是产品结构变了,但制瓷的理念没大变。陶瓷是从手艺业做起,在民间、山水间做起来,即使没有所谓专家、行业头头去指指点点,他们也能做出产品来,世代相传,千年烟火不绝。虽然应用了现代生产线的一些手段,但工艺技术并没有突破性的改变。这些都是传统的影子。

 

  陶瓷业是一个将大量的天然资源直接转化的应用产品的行业。天地这么大,只要有山有水有资源可利用的地方,都可办厂生产。这个地方资源枯竭了,换个地方。这就是历个朝代都有不同地点瓷都、陶都的成因。现在的产业转移大潮,与传统模式何其相似乃尔!

 

  中国的国内市场,顺顺当当的养育了陶瓷业二三十年的繁荣。在利润最大化、市场是上帝的驱动下,对资源、环保造成大负担的大砖、厚砖、抛光砖成为中国的主流产品,没有出台必要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控,等等。“传统、资源、市场”的产业模式到了调整、改变的时候了。

 

  如果要评说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传统陶瓷业走“传统·资源·市场”发展模式的功过,我就是一句话:付出了很多很大代价,换来一个初级现代化的、全球化的陶瓷业。未来如何发展?仍然是一句话:旧路不再,转向“传统·科技·政策”的发展模式。即要搞传统陶瓷、科技陶瓷、政策陶瓷。

 

  什么是传统?辞海有义释,“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中国陶瓷不论怎么走,绝不能因为现代化而丢失传统的内涵,也不可能放弃。例如,传统陶瓷使用的是地球最丰富的泥、石等矿物作原料,是粉碎、成形、烧成最独特的生产工艺,也许再过千万年仍然如此,仍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所以说陶瓷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传统最源远流长的产业。

 

  对传统陶瓷进行提升、发展,融入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能靠科技进步、靠现代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引入和普遍使用。陶瓷行业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科技?可以推荐几项。①提升创新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科技。三五年前,我提出中国砖的开发方向:不做太大的砖,不做太厚的砖,不做太多抛光砖,不做太多的同质砖。实质上就是实现物尽其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②功能产品开发所需的科技。防滑、防静电、防毒、防腐、保温隔热隔音、光热能转换、过滤等等。③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文明生产、清洁生产所需要的科技。④新的装饰、新的加工所需的科技。要将陶瓷做成融实用性、功能性、文化艺术性于一体的产品,要让陶瓷厂是鸟儿愿意去筑巢的地方,一定要靠科技。

 

  一个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进行产业化;一项很好的策划和理念要得到实现;一件值得提倡使用的产品要进入市场,事实说明,一定要有相配套的政策的支撑和引导。概言之,陶瓷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对于当今的中国陶瓷业非常紧迫和需要。

 

  “传统·科技·政策”的发展模式一定会造就一个新型的传统陶瓷产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