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汝窑考

[日期:2009-03-06] 来源:转作者YANFLEE)  作者:慕容乱七 [字体: ]

 一、 汝官窑以及烧造年代
汝窑居宋五大名窑之首,声名远播。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70件左右,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古瓷以州定名,五代至晚清宝丰为汝州属地,故称汝瓷。清凉寺汝瓷烧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终于元末。其中,在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因器物多被宫廷垄断,故南宋即有“近尤难得”之说。后因靖康之乱,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迁则毁于一旦,窑址荒没,工艺失传,致使汝官窑址成了中外陶瓷界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一大悬案。
50年代,考古学者曾在汝州境内进行多次考古调查未果。1982年,宝丰县文化馆,在对文物普查中,从清凉寺村当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一件汝瓷盘。1984年秋,王留现(宝丰县陶瓷厂技术员)从清凉寺村民手中收购一完整天青釉洗,1986年在西安年会上经专家鉴定属典型汝官瓷器。这是现代从民间征集到汝窑的最早的案例。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西部20公里处之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台地上。遗址面积共计119.5万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43万平方米,特别保护区面积8075平方米。该处是宋、金、元代以来烧造历史延续数百年之久的重要制瓷场地,是北宋时期五大名窑之一,是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共分四个区域(用罗马数字表示)。清凉寺村南台地为Ⅰ区,韩庄村为Ⅱ区,小石桥西为Ⅲ区,清凉寺村为Ⅳ区。天青釉中心烧造区位于Ⅳ区西北部。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地表窑具、瓷片俯拾皆是。
民窑区地层堆积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以上。民窑区主要遗迹有窑炉、窖藏、作坊、灰坑、排水沟、水井等遗迹。主要遗物有碗、盘、碟、盏托、盂、器盖、三彩枕、炉、匣钵、支钉架、垫圈、印模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御用汝瓷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洗等。其产品类型有白釉、豆青釉和淡灰釉,黑釉和酱釉,钧瓷、三彩等。
官窑区地层堆积0.25米至1.2米,最厚处近2米。发掘出的遗迹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窑炉、灰坑、水井、排水沟等。主要遗物有瓷器、模具、窑具三大类,还有少量钱币。出土的瓷器据不完全统计,天青釉汝瓷占99%。器种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釉色以天青、淡天青、月白为主,青绿、淡青绿釉也占一定比例。出土的模具多为轮制,有花纹的刻制,花纹复杂的对合而成。分两型。A型,皆轮制,B型,莲花炉外模。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烧器座、试烧插饼、垫饼、垫圈等。出土的钱币主要有“元丰通宝”和“元符通宝”两种。文化层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 可划分为七层。
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
第一期:以六、七层为代表。出土瓷片中白釉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豆青釉和淡灰釉,少量的黑釉和酱釉。代表器物有:豆青釉侈口印花小碗、豆青釉敞口小碗、豆青釉唇口盏、淡灰釉白口边碗、白釉外撒坦腹碗、白釉大口瓜棱罐、白釉直腹瓜棱注子、白釉敞口浅腹碟、黑釉颈白釉腹小瓶和酱釉双耳鼓腹罐。本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
第二期:以五层为代表。白釉为大宗、青釉数量明显增多,黑釉较少,淡灰釉趋于衰落。代表器物有:豆绿釉牡丹纹印花碗、豆绿釉刻莲纹小碗、豆青釉团菊纹印花小碗、豆青釉花式口杯、豆青釉圆捉手器盖、白釉珍珠纹地划牡丹纹枕、白釉直口双耳瓜棱罐、白釉斜平沿喇叭座灯、白釉敞口斜腹碗。本期年代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
第三期:以三、四层为代表。青釉数量猛增,几乎与白釉相等,其次为三彩釉,黑釉较少,淡灰釉消失。代表器物有:豆绿釉内印花外刻花碗、豆绿釉印花龙纹盘、豆绿釉六分凸线纹碗、豆绿釉刻牡丹花盘、豆绿釉象鼻钮刻花器盖、豆绿釉交枝牡丹小盘、白釉葵口深腹盘、白釉敞口曲腹碗、白釉双耳瓜棱罐、白釉喇叭口度长腹注子、三彩贴塑莲瓣纹深炉、三彩划荷花叶形枕、黑釉竹叶纹酱花炉、天青釉敞口圈足洗、天青釉筒形器、越窑划花小碗等。本期年代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
第四期:以二层的部分器物为代表。主要器形: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纹盘、白釉敞口浅腹碗、白釉浅腹碗、白釉浅腹圈足盘、酱釉唇口盏、酱釉白内腹碗、黑釉双耳凸线纹罐等。本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亡这段时期。
第五期:以开口于二层下的一水井中出土器物为代表。以青釉、白釉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钧釉,这期代表器物有青褐釉双耳鼓腹罐、青褐釉敞口深腹碗、青褐釉浅腹盘、天蓝釉红斑直口小碗、素胎深腹盘、白釉草书“青”字碗和白地黑花盘等。这期年代为元代。
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二、 汝窑系
北宋以来,由于汝窑青瓷工艺的迅速传播,河南西部和西南部各窑口先后烧造青瓷。各窑口为了赢得信誉,除了注重引进其它窑口的先进工艺技外,各窑还根据自己的擅长有所创新。从目前考古调查获知,河南地区宋元时期为民间烧造青瓷的窑口,有原汝州地区的临汝窑、鲁山窑、宝丰窑、郏城(即今郏县)窑,还有许昌五楼村窑,禹县钧台窑、新安城关窑、宜阳窑、内乡大窑店窑以及黄河以北的焦作窑、鹤壁窑、安阳窑等,这些窑口,各具有不同规模,其装饰技法和艺术风格亦各有特色。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各具特色的汝窑系。这里仅总结几个有代表性的窑口。

宝丰汝官窑:
以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层肥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出现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还有鱼鳞状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

宝丰汝民窑:
民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宝丰汝民窑刻花工艺别具一格,既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轮廊、花叶筋脉,再用蓖划纹加以映衬,这种工艺效果显得主题突出,纹饰富有立体感,此类产品应系宝丰窑的最佳制品,其线刻龙纹装饰,更应是宝丰清凉寺窑之佳作。宝丰汝民窑以印纹居多,纹饰清晰,碗内模印花卉纹饰均在六等份或十等份的框线之内,每格安排一组折枝花卉,构图严谨,图案规范。缠枝和折枝菊花纹较多,碗心多印团菊,波浪纹中除以圆圈形为主以外,也有别的图案,有的用海螺加以点缀,印纹中多为阳纹,并以蓖点纹加以衬托;阴纹印纹者,轮廊线条较粗,不加其它装饰,只有花叶轮廊,装饰效果呆滞,因此产量有限。
特别要注意的是官窑区文化层的七层。这里在哲宗、徽宗时期为官窑区,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在这之前是民窑区,也烧造一些素面的汝瓷。一个窑口被钦定为官窑,必须有一个技术传承过程,开始时这里的瓷器质量出众,其中一些被宫廷选用,后来朝廷认为这里的瓷器技术出众,应该为皇家垄断,才会钦定为官窑,不再为民间烧造瓷器,朝廷不会凭空选定一个窑口为官窑的。由此推断,这个地方在官窑之前,也曾经为朝廷烧造过御用瓷器。
1989年3月间,在宝丰县大营镇的蛮子营村,农民起土时发现了一个汝瓷窖藏瓷器,其造型计有:笔洗、板沿洗、碗、盘、钵、盂、瓶等共47件。其造型讲究,瓷艺精良,釉色莹润,多为满釉支钉烧造,器表有细小开片,器物注重装饰,有的外表刻有莲花、牡丹,有的在器里线刻盘龙图案,圈足一般较矮,部分为凹圈足。这些都具有五代或北宋早期的风格。

汝州城内文庙汝官窑:
朱文立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多次到北京请教冯先铭先生关于汝窑之事,在一次交谈中,冯先生问朱文立:“会不会除清凉市之外还会有第二处汝窑?” 朱文立说:“如果有,只可能在汝州城内,如果汝州城内找不到,就不会有第二处。”从89年开始,朱文立一直在汝州城内寻找汝官窑的蛛丝马迹,无论单位和群众盖房挖地基,都要守候现场查找。1992年发现配釉作坊。1998年以后,陆续发现汝官瓷片出土,并总结出论文“汝州汝官瓷片,残器及配釉作坊的发现与研究”。1999年发现了大批保存完好的配釉用的原料;2001年在文庙发现大批配好的独特青釉;2002年发现了瓷片埋藏坑;并探出了汝官瓷片及匣钵片等。在文庙2万平方米范围内,都有汝窑遗址的实物存在,它不如张公巷窑址的集中,不如清凉寺窑址保存的完好。从文庙和清凉寺出土的实物看,虽然是一脉相承,但有明显的区别:(1)文庙汝官瓷做工都非常精细和张公巷异曲同工;(2)天青色非常纯正,从配制到烧成都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3)大部分产品蝉翼纹刻片清晰;(4)瓷胎色比清凉寺偏白;(5)卷足比清凉寺轻而矮。朱文立认为:因为清凉寺天青汝瓷好,受到宫廷赏识,才弃定用汝。为了垄断汝瓷,朝廷在汝州州衙附近的文庙建立贡窑,专为宫廷烧造,从此清凉寺汝窑停烧。文庙汝官窑由州衙管辖。

临汝窑:
位于汝州的中心区域,其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其印花青瓷绝大部分是凸起的阳纹,叶、脉也多以点线纹表现,纹饰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其内容有云山禽鸟、海水游鱼、也有各种花卉图案,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图案清晰,做工精良。题材有“莲生贵子”中的裸体婴童,“宝塔秋菊”、“缠枝牡丹”、“盛夏竹叶”、“白莲出水”、“鱼鸭游戏”、“牡丹莲花”、“转纹折迭”等。在表现手法上,更是独具匠心,有的花朵盛开,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海水波澜滚滚,有的则细水涓涓,风平浪静,还有的鱼鸭水中漫游,给人以宁静感觉。其造型为当时日常生活实用品,既实用且富于装饰,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

内乡大窑店窑:
内乡大窑店窑的汝瓷装饰,大部分是凸起的阳纹,纹饰题材大体分为花卉与水生物两类,花卉题材包括缠枝、折枝、交枝花卉和团花纹等,线条流利生动,图案优美大方。而水生动物的题材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以海水纹为主,在水浪中有海螺、游鱼、荷叶映衬;另一种是以鱼纹装饰于器物的内底上,图案颇具生趣。
该窑的印花纹饰和临汝、宜阳、新安窑均有差异,上述各窑印花较浅,施釉后,纹饰虽十分清晰,但手摸时,仍有低凹的感觉。而内乡窑印花标本有的印纹较为高起,上述各窑印花碗的外壁,多刻荷叶筋纹,而在内乡窑中所不见,保持了自己的独特的图案风格。正是由于内乡大窑店窑产品丰富,种类繁多,不仅保持了汝窑的传统瓷艺,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而博得北宋皇宫的赏识,将民窑宠络为官窑或派职官进行监烧。从该窑采集的标本中,在一件青釉器的残片上,刻有“窑司”字样,而“窑司”刻铭,应是宋代主管窑务的窑司对其承烧制品窑口进行监烧的实物见证。
金兵南侵,宋室南迁之后,汝窑和其它各窑一样均遭到同样厄运,窑废人亡,有些窑工也随之南渡,使得这一精良瓷艺技术失传。金元时期,对恢复汝青釉生产虽有所举,然日趋衰落。到了明代已全部停止生产。曾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汝瓷,逐渐被其它产品所代替。

三、 重温历史文献
既然汝窑的窑址已经找到,文献考古还有必要吗?有必要,这主要是古人与今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古人认为“珍贵”的东西,今人看起来就不那幺漂亮。所以需要对当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1、北宋徐兢在《奉使高丽图经 》
文献:
“汝州新窑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类”。
注释:
徐兢:北宋人(1091—1153)。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使者徐兢一行访问了高丽,徐后来着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图已佚失,惟文流传。
评点:
这是汝窑研究中经常被引用的文献。(1)陈万里先生根据南宋人徐兢《奉使高丽图经》中"汝州新窑器"一语和该书成于宣和五年这两个线索,推断汝窑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在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间。(2)朱文立认为,徐兢所说的新窑器是指文庙窑址生产的和越窑相类似的独特青釉瓷。朱文立对样本进行比较,认为文庙汝官瓷的制作非常精细,而汝州新窑器则显得粗糙。汝州新窑器比文庙天青色汝瓷晚。并且认为汝州文庙曾经两度设置贡窑,第一次(宋哲宗元佑元年以前的二十年,1066年—1086年)生产制作非常精细的天青色汝瓷,第二次生产(宋徽宗大观年年间,1107年——1110年)所谓的"汝州新窑器"。并且分析了为什幺会两度设置贡窑。(3)我们认为,这些判断均属于推断,有一定合理成分,但证据依然不足。在目前这种学术界认识还混乱的情况下,那些制作精细的天青色汝瓷都可能是汝官窑瓷器,也许还有新的窑址没有被发现。陈万里的20年说,朱文立的文庙汝官窑说和两度贡窑说,以及清凉寺汝官窑说等等,仅仅是基于目前的考古研究得出的结论,还不完备,所以专家之间的说法就产生矛盾。

2、明吕震《宣德鼎彝谱》
文献: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写图进呈……计二十有九种”。
注释:
吕震: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
《宣德鼎彝谱》:共八卷。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于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
评点:
我们之所以把这本书提到前面来讨论,主要是目前学术界在研究汝窑的时候,采用的样本是故宫藏品和台湾故宫藏品。如果藏品就不来自同一个年代,那幺研究肯定出现混乱。这本书揭示了几个信息:(1)明代自永乐年间在北京重新建都,宫廷里的前代藏品应该都是从民间征集而来,所以藏品中的传世哥窑在当时也不是传世的,仅仅因为其艺术性而列入藏品。宣德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总共只有29种。目前故宫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馆的5大名窑瓷器,大部分应该是后来各代朝廷从民间征集而来。征集的标准也许就是宣德朝29种名窑中的那几只哥窑的釉饰特征。因为仅仅凭釉饰征集,所以70件汝窑传世品不来自同一个年代同一个窑口的情况,完全可以理解。(3)今天所谓的汝窑传世品,完全有可能是清凉寺汝官窑、汝州城内文庙汝官窑、甚至还可能是其它未被发现的汝官窑的产品,争论谁是真正的汝官窑,没有意义。重点还应该从鉴赏出发,搞清楚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什么是“上品”汝窑瓷器。

3、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八“元学点茶乞诗”
文献
政和官焙来何处,君后晴窗欣共煮。
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度,
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
鹧鸪斑中吸春露,缺文。
注释
惠洪:北宋和尚(10href="http://www.ruci.net/admin/upload-1128),著名诗人和画家。惠洪,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惠洪一生颇为坎坷曲折,十四岁父母双亡,因失恃而到三峰寺作童僧。29岁后到南方各地参访游学,主持过北禅寺(江西临川)、清凉寺(南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惠洪主持的清凉寺是南京清凉寺,不是河南宝丰清凉寺,不要认为惠洪在汝窑生产地生活过。
评点
这是传世文献中,有关汝瓷的最早记载和评价。陈万里先生推断汝窑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在是1086年-1106年的20年间,而此时惠洪和尚年龄大约在15-35岁之间,对所谓的汝官窑应该很熟悉。这篇文献揭示了几个信息:(1)惠洪和尚的眼里,官窑、饶窑(景德镇瓷器)、汝窑、鹧鸪斑茶盏,都应该属于“上品”。(2)既然官窑、汝窑都是御窑,一个清凉寺和尚手里怎幺会有这种瓷器?推断御窑瓷器专为朝廷烧制,不会流入民间的说法就存在疑点。这有两个可能,第一是清凉寺汝官窑实际上是生产过贡瓷的民窑,第二是宋代官窑的产品实际上也在民间流通。并且第二种可能性较大。明清御窑厂制度不等于宋代的官窑制度。

4、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第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文献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
安民靖难功世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席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
……
宝器:
御药带一条 玉池面带一条 玉狮蛮乐仙带一条 玉鹘兔带三条
玉璧环二 玉素钟子一 玉花高足种子一 玉枝梗瓜杯一
玉瓜杯一 玉东西杯一 玉香鼎二(盖全) 玉盆儿一
玉椽头碟儿一 玉古剑朗等十七件 玉圆临安样碟儿一
玉靶独带刀子二 玉并三靶刀子四 玉犀牛合替儿一
金器一千两 珠子十二号共六万九千五百九颗
珠子念珠一串一百九颗 马价珠金相束带一条 翠毛二百合
白玻璃圆盘子一 玻璃花瓶七 玻璃■四 马瑙■大小共二十件
古器:
龙文鼎一 商彝二 高足商彝一 商父彝一 周盘一 周敦二
周举一 有盖兽耳周一
汝窑:
酒瓶一对 洗一 香炉一 香合一 香球一 盏四只
盂子二 出香一对 大奁一 小奁一
……
书画:
有御宝十轴:
曹霸五花骢 冯瑾霁烟长景 易元古写生花 黄居宝雀竹
吴道子天王 张萱唐后竹丛(“唐后”字疑误) 边鸾萱花山鹧
黄筌萱草山鹧 宗妇曹氏蓼岸 杜庭睦明皇斫脍
无宝有御书九轴:
赵昌踯躅鹌鹑 梅竹思踯躅母鸡 杜霄扑蝶 巨然岗锁翠峰
徐熙牡丹 易元吉写生枇杷 董源夏山早行二轴
伪主李煜林泉渡水人物
无宝无御书二轴:
荆浩山水 吴元俞紫气星
注释:
周密:(1232年—1298年)
绍兴21年:1151年
评点
这篇文献揭示了几个重要信息:(1)南宋第1位皇帝高宗的时候,汝窑已经成为珍品,在进奉品中与玉器、青铜器、书画并列。并且,在进奉品中,没有出现宋代的其它名窑瓷器,可见汝窑地位的不一般。(2)在16件汝窑瓷器中,香炉、香合、香球、出香等熏香用品共5件。

5、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
文献: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窑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
注释:
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
叶寘: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评点
这篇文献揭示了几个重要信息:(1)与河北唐、邓、耀州窑,处州龙泉窑等青瓷相比,汝窑质量最佳;(2)汝窑是作为定窑的替代产品进入朝廷的。

6、南宋周辉《清波杂志》
文献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注释
周辉:宋钦宗靖康元年(1127年)出生。
《清波杂志》是一部较为著名的宋代笔记,书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
评点
这段笔记揭示了几个信息:(1)至少有一段时间,宫廷禁止自己烧造汝窑,而从民汝窑中挑选贡品。(2)民汝窑的瓷器必须经宫廷挑选以后,才允许在民间流通。(3)汝窑以玛瑙未为釉。(4)在南宋时期,汝窑已经不可多得。

7、欧阳修《归田集》
文献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 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注释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该文是谈及“汝窑花觚”时所写。
评点
这段文献揭示了几个信息:(1)欧阳修是谈及汝窑时顺便提及柴窑,或者说,他是以汝窑为参考器的,对汝窑非常熟悉。(2)至少有一段时间,宫廷自己烧造汝窑,民汝窑停止烧造。(3)天青雨过时是汝窑的基本色调。

8、明曹昭《格古要论》
文献
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
注释
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详。
《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评点
这段文献揭示了(1)宋汝窑的特征,淡青色、蟹爪纹、胎质滋润;(2)宋汝窑中的“上品”,无开片或者薄胎。(3)写这段文献的时候,明代的仿制还没有开始。

9、明高濂《遵生八笺》
文献
………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细小支钉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嘴若笔帽,仅二寸,直槊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径尺,制亦奇矣。又见碟子大小数枚,圆浅瓮腹、磬口、泑(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注释:
高濂 :明代文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旷世奇才,笃志养生,参访隐士名医,积一生心血,编着出了《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刊于公元1591年。
评点:
这段文献揭示了几个信息:(1)宋汝窑的特征,釉色卵白,釉质莹厚如堆脂,釉质中的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有些大型器物,圆底光滑如和尚的脑袋,小支钉有数十个。小碟子,壁很浅并且呈现弧状,釉饰满足底,有细小支钉。汝窑的胎质比官窑更为滋润。(2)这段文献撰写的时代为明晚期,在明代已经出现了仿汝窑,由这段文献大致可以判断出明代仿汝窑主要仿哪些特征。

10、清蓝浦《景德镇陶录》
文献
……汝窑,汝亦汴京所辖。宋以定州白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色近雨过天青,汁水莹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铜骨鱼子纹二种。《格古要论》云:汁中棕眼隐若蟹爪者尤优。《辍耕录》云:河北、唐、邓、耀州悉效之,而汝窑为魁。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当时珍尚。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为贵。屑码瑙为油,如哥而深,微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然无纹者尤好。
……同一青瓷也,而柴窑、汝窑云青,其青则近浅蓝色;官窑、内窑、哥窑、东窑、湘窑等云青,其青则近淡墨色;龙泉章窑云青,其青色则近翠色;越窑、岳窑云青,则近缥色。古人说陶,但通称贵色耳。
……汝窑瓷色,镇厂所仿者,色青而淡,带蓝光,非近碧之粉青也,《肆考》谓汝窑瓷色如哥而深,则误认青为近碧解矣。不如汝瓷所谓淡青色,实今之好月蓝色。镇厂葢内发真汝器所仿,俗亦呼为“雨过天青”。
注释:
蓝浦:清代景德镇人,乾隆末年撰写《景德镇陶录》
评点:
这段文献揭示了几个信息:(1)不同窑口的青色实际上是不同的,汝窑的青色,近浅蓝色。(2)景德镇官窑所仿汝窑,与汝窑的青色还有差别,属于月蓝色。(3)作者撰写此文的年代是乾隆末年,这时候雍正、乾隆的仿汝窑均已经出现,从文中大致可以判断,雍正、乾隆的仿汝窑仿的是哪些特征。

11、赵汝珍《古董辨疑》
文献
汝窑有厚薄两种。土细润如铜体,汁水莹泽厚若堆脂,其釉色近于柴窑之雨过天青,以淡青为主,亦有豆青暇青及茶末等色。釉汁中有如樱眼及蟹爪纹,及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为真。真伪多以此辨。然据内行言,以无纹者为佳。其未上釉者称为铜骨,因其土中含有铁质,故呈淡红之色,颇似羊肝。因其釉厚多凝于器之上部,若膏脂之溶而不流,凝于中途,显示蜡泪痕之堆积状。釉汁不满,露骨之处甚广,此原非上釉之原意,乃当时竟以此种为美观,颇为时尚,殊非正当之判断也。宋时仿汝者有龙泉窑,其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非细别之,真伪不易辨也。即汝胎粗而略糠,龙泉则坚而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处呈羊肝色,龙泉则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无光,滋润若玉;汝鱼子、蟹爪均有,龙泉则绝无鱼子纹者。二者相异之点大约如此,但亦有完全相同,绝不可辨者。此外杂窑中之唐邑窑、邓州窑以及河北窑等完全以仿汝为主,佳者均可乱真。若必欲确定其真伪,乃绝不可能者也。
注释:
赵汝珍东北人,系清末大理院少卿,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在北京西城区私利培育中学当校长。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古玩,但苦于没有收藏资历,也没有专门的工具书,从那时起他就筹备今后写成一部古玩专业的工具书。《古玩指南》大约写了3年1942年成书。赵汝珍后又作《古董辨疑》全书分上下卷,共14章。
评点:
这段文献揭示了几个信息:(1)民国时期判断真假汝窑的原则(2)民国时期各时代的仿汝窑已经出现,怎样从中识别真伪,文中有详细的描述。

四、 历代汝釉瓷器
在谈到汝窑瓷器时,实际上要涉及3部分瓷器,一是所谓的仅烧造了20年的汝官窑,二是宋其它时期民汝窑中生产的贡瓷,三是民汝窑为老百姓生产的民瓷,四是历代仿官汝窑。情况还是非常复杂,鉴定难度比较大。
1、汝官窑
官汝窑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清凉寺汝官窑生产的汝官窑,第二种是汝州城内文庙汝官窑生产的,第三种是汝州城内文庙汝官窑生产的汝州新窑器。这三种官汝窑基本特征相同,但是略有差异。
制作水平和形制
清凉寺汝官窑与文庙汝官窑制作水平相近,器形规整、胎质精细。汝州新窑器质量略微差些。不过,三者形制全是宫廷用瓷的形制,与宋代其它名窑的形制有类似之处。
胎色
胎土比较细腻,呈灰白色,有如燃香遗留的灰烬,俗称“香灰胎”。清凉寺汝官窑胎色为浅灰白色,汝官窑和汝州新窑器胎色比清凉寺偏白。
釉色
传世品和出土文物中,大致有三种颜色:
卵青: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淡淡的蓝色,带有粉质感,有些失透。也称为月白色。开片轻浅,釉面很少见到棕眼。
粉青:蓝中闪绿,釉层透亮。颜色比卵青深一些。开片纹路较深,往往有白色纹线。釉面棕眼比较多。
天青:“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不偏绿,釉面没有光泽。
釉层厚度
汝窑釉层薄而且均匀,釉面光洁,釉色纯正。
玉质感
以玛瑙入釉,所以呈现玉石般的光泽。色泽随不同的光照强度而发生变化,从早到晚观察的颜色不相同。并且会闪现若隐若现的红斑。
开片
蟹爪纹或叠加式的鳞片纹。所谓的蟹爪纹,就是纹线看上去呈现像蟹爪那样的弓状。所谓的叠加式的鳞片纹,就是纹线看上去像大小不同的云母片叠加在一起,有些专家也将这种开片形容成“蝉翼纹”,也就是象“知了”的翅膀那样。
芝麻钉和粉红釉线
官汝窑中,盘、碗等园器全是满釉支烧,在器底可以看见细小如芝麻的支钉痕。支钉痕断面呈现白色,支钉痕排列紧靠底足的外沿。瓶类等琢器,除了个别采用满釉支烧外, 大多数采用垫烧,足端露胎无釉。胎与釉的结合部,迎光观察,略微呈现很淡的粉红色。
寥如晨星
寥如晨星主要指釉中的气泡。汝官窑釉气泡明朗如珠、大且稀疏,分布均匀。

2、民汝贡品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按照这种说法,汝窑是民窑生产,由朝廷挑选以后,可以在民间流通。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窑器”。按照这种说法,朝廷专门命令汝州府烧造汝瓷。这两种说法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它们分别指不同时期的两件不同的事情,有民窑中挑选的汝窑,也有官方专门烧制的汝窑。
从民窑中挑选汝窑精品以后,官府就要在这些贡品上做一些标记,例如“蔡”、“奉华”等,以免这些瓷器被烧制者偷偷卖掉。这些民汝精品应该是在汝官窑之外的时期烧制的,汝官窑时期生产的汝窑瓷器,因为全部供给朝廷,没有必要做标记,更不会有些做标记,有些不做标记。
明吕震《宣德鼎彝谱》中说:“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写图进呈……计二十有九种”。故宫等单位的所谓的传世汝窑数量达到70余个,估计全部是民间征集,所以其中既包括汝官窑,也包括民汝贡品。
民汝贡品特征与汝官窑相同,有的质量比汝官窑还要好些。

3、民汝窑的民瓷
民汝窑的民瓷情况非常复杂,既有被官府挑剩下来的汝窑,也有专门为老百姓生产的汝窑,还有附近的临汝窑一类的汝窑系产品。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4、明宣德仿汝窑
明朝仿汝窑仅仅宣德一朝。宣宗皇帝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仿制宋代名窑瓷器,主要是欣赏其瓷釉那种恬静粳米的境界,这种欣赏意趣都将反映在仿制品中。
制作水平和形制
非常接近汝窑真品。器物与宋汝窑相似,只是略高些。
胎色
白色,胎体不够坚硬,类似浆胎。露胎处的色调为明初胎体上普遍出现的火红石色。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区别的特征。胎体迎光透视,并没有宋汝窑胎体那种粉红色。
釉色
釉呈现灰蓝色和天青色,与宋釉的天青色有所区别。在40倍显微镜下,天青色釉中分布着密集的蓝色麻点,这是当时的工匠将微量的氧化钴配入青釉中,以体现天青色的效果。
釉层厚度
釉层较为肥厚,均匀干净,莹润光亮,不具有宋汝窑那种无光的效果。釉面隐显宣德瓷器常见的橘皮棕眼。
开片
釉面开片,比较细碎、比较粗、比较明显,纹线走向也较为僵直。有些瓷器的开片比较浅而且泛黄。
盘、碗等园器垫烧
盘、碗等园器垫烧,所以没有宋汝窑足端无釉和支钉的痕迹。

5、清雍正、宣德仿汝窑
清代前期的仿汝窑以雍正、宣德两朝为主,雍正器多见。主要模仿宋汝窑的釉饰,大多数书写清代款识。
胎色
灰中泛红褐色,与宋汝窑香灰胎色相近。修胎规整,这一点很值得鉴定时关注。胎与釉的交界处,有黑色的环线。露胎处泛灰黄色的火红石色。
釉色
釉色呈现淡天蓝色。在釉色上较容易与宋汝窑区别,宋汝窑釉面失透、无光,而雍正仿汝窑基本上釉面透亮,清澈晶莹如新。有些仿汝窑釉面有一些橘皮棕眼。
开片
釉面开片,多数是鱼子纹小碎片,也有大开片或者不开片的。纹路比较僵直。
堆花和印花
雍正仿汝窑还有堆花和印花装饰的,这更加容易区别。

6、嘉庆、道光仿汝窑
清代中后期仿汝窑仅仅只有嘉庆、道光两朝生产。
嘉庆仿汝窑不如雍正那么光润,但是也不是宋汝窑那种无光釉。
道光仿汝窑釉面平整,但是不够均匀干净,有深浅颜色的变化。

7、 民国仿汝窑
邵蛰民《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说:“景德镇烧瓷固久,已著美矣。其于古窑各瓷亦皆有仿造者,如定窑、汝窑、东窑、龙泉、哥、章,均能仿制,形式、色泽无一不肖。”这说明民国时期确实出现过仿汝窑。
民国时期瓷器的整体特征是:(1)胎体细腻,具有现代瓷器胎体洁白的特征。(2)胎体硬度较高。(3)瓷胎结合不紧,并且常常伴有杂质。
民国仿汝窑的鉴定主要从胎体是否坚硬细腻和釉面是否匀净这些方面去考察。

8、 现代仿汝窑
在失传八百多年后的宋代汝窑,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又获得了新生。建国后,遵照周恩来总理“恢复汝瓷”的指示,经过几十年科技人员的奋力攻关,对汝窑遗址反复勘察。又经过多年试验,终于使汝瓷重放异彩。如汝瓷天蓝釉的试制成功,汝瓷豆绿釉隧道窑的一次烧成,汝瓷天青釉、卵青釉和月白釉的试验,先后通过省和部级鉴定,在1986年还获得了国家金杯奖。所恢复和仿制的产品,不仅造型类同,而且釉色相近,甚至有的产品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从而使汝窑的新发现,不仅在陶瓷考古的学术领域取得成果,而且从“古为今用”的角度为瓷业的振兴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以上是现代仿汝窑的代表人物朱文立的朱氏汝瓷公司的宣传资料。其实并不尽然,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朱氏汝瓷在市场上就可以买的,与宋汝窑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不同:
(1)宋汝窑胎体较薄、较轻,而现代仿品胎体较厚,较重。
(2)宋汝窑釉面棕眼较小,釉面显得匀整,而现代仿品釉面棕眼较大,釉面欠匀整。
(3)宋汝窑是细小的芝麻钉,而现代仿品是豆粒状的圆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1/1/5 14:44:16
瞎费劲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