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汝瓷“国宝”亟待关注

[日期:2009-03-06]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河南记者站  作者:刘红军 [字体: ]

    八百年前,堪为五大名窑之首;消失八百年后,在著名民间陶瓷大师手中复旦;重现后,产业引导不禁人意,文化遗产岌岌告危。勿使精品再度消失……

 

    瓷器,像古代中国的肌肤,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最驰名的实物之一,以至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称呼(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北宋时期,“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其中又以曼妙的汝瓷最为出类拔萃,当时就仅限宫廷使用,大臣之中唯有权倾朝野的蔡京才能拥有,它太珍贵了,以至于历代帝王均不以其作为冥器殉葬。

 

弥足珍贵 八百年后重现河南

 

    然而世事多变,那惊鸿一现的美艳转瞬在战火纷乱、世事变迁中消逝,汝窑毁了,汝瓷碎了,化成一种瑰丽的记忆凝结在宋代,现世仅存的60多件成了绝世珍宝分散在世界各地。后世的许多人不甘心,为重现那一抹青光的灵气用尽心力,无数工匠的努力只在身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叹息……

    800多年过去了,汝瓷在汝州一个叫朱文立的人手中“复活”了。经过艰辛的寻找,朱文立找到了破解五大名窑更替和变迁之谜的金钥匙,在汝州城内发现了已失踪近千年的两大窑址——文庙和张公巷。之后,朱文立不但让汝瓷的天青色在他手中得以复活,还成功复制了北宋官窑器。

    最初还是汝州市汝瓷二厂临时工的他,就曾带领厂技术小组,仅用3个月,研制成功豆绿釉,然后是天蓝釉……

汝瓷艺人最高的追求是:复原宋徽宗喜爱的“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朱文立奋战了2000多个日夜,试验了328个配方,经历了1500多次的失败之后,19874月的一天,汝官瓷天青釉终于在他手中再现了800多年前的风采。一年之后,十几位学术权威的鉴定确认朱文立仿制汝官瓷成功,朱文立被日本古陶瓷研究专家田中光谦誉为“青瓷第一人”。

    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说:“复制成功几乎与原物逼真无二。朱文立的认真探索与坚韧不拔让人敬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说:“祖国需要他这样不计名利的人才。”

    令河南人骄傲的是,朱文立在国内、国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20008月,朱文立就曾应邀赴美国进行陶瓷文化交流,轰动了洛杉矶。他的作品被日本前首相小源惠三、以色列前总统魏茨曼、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等收藏,邓亚萍曾经送了一件给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虽然运输过程中破碎了,但仍被老萨当作宝贝。央视专门为他做过多项专题节目。国外专著也多有刊载,如:日本国家陶瓷专著《陶说》、英国古陶瓷专著《宋代瓷器》等。

 

市场混乱 八百年后勿再消失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总理于19536月亲自指示:“发握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汝瓷研究和生产从建国之初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汝州出现了遍地开花局面,在原汝瓷一厂、二厂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临汝县(今汝州市)集汝瓷开发与研究为一身的中国汝瓷研究所等17家瓷厂,从业人员2680人,年产汝瓷1620万件。最新统计,汝州目前拥有各类陶瓷生产企业34家(其中汝瓷生产企业29家,陶艺生产企业5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产各类瓷器2000多万件,年产值4000万元。

    不难看出,近三十年来变化并不大。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了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方面:一是专家的最新成果、产品得不到肯定,分配体制不畅;二是很多厂子没有创新,产品更新换代慢,廉价品充斥市场影响了精品的销售。但总体还是没有把握好产品定位,“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民间流传折射了汝瓷的珍贵,同时也决定了汝瓷的高端、精品战略定位。

    据调查,一件同规格的产品从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不等,但看上去好像差别不大,实质上是受鉴赏能力影响,真正识货的人并不多。

    目前,市场上藏品的定价实际上很多都是由专家定的,专家的“金口玉言”直接影响到藏品的拍卖价,也因此引发了一些暗箱操作,这些是外行人想不到的。

    业内人士称,现在的许多所谓专家并不专业。瓷器鉴定,需要精通考古、热力、物理、化学等各方面的学问,有些人仅仅是单一方面的专家,再加上受利益驱使,鉴定价并不准确。

    广东曾有位老板出价46万元请朱文立为一件瓷器做虚高估价,被他断然拒绝。朱文立表示:自己只是半个学者,只想做研究,这样的“商人”当不来。

 

扶持精品 主流传承亟待输血

 

    1994年,汝官瓷天青釉烧制技术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朱文立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事隔两年,这位专家却遭受了“极不公正待遇”,先是被当地文化部门某领导从博物馆调去看大门,后来还因为反映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被破坏的问题而遭到别人的报复,被打得遍体鳞伤。

    但朱文立的追求没有停止,他说:“现在的技术只是接近了古代的汝窑和北宋官窑,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超越。”

    在朱文立的厂长里笔者看到,所谓的厂子实际上是租来的两层民宅,投资不过数万元,十几个工人挤在狭小、黑暗的工作室里。就是在这种不堪的,被行内、外人士心酸的称为原生态的地方,却惊现了赢得国际上盛誉的汝瓷精品,为河南文化走向世界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他的产品在国际上虽然斩获了大宗订单,但受场地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不能量产;同时,国内还受到低端产品价格上的挤压。两方面,让他的厂子和研究所维持后续研究异常艰辛。

    据调查,汝州市陶瓷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融资渠道不畅,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不少瓷厂主多数搞技术出身,缺乏资本支持,大多东借西凑,倾其全部积蓄,艰难创业。资金匮乏,影响了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上的投入,制约了企业发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