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收藏家马未都说陶瓷收藏投资中的门道

[日期:2009-03-06] 来源:  作者: [字体: ]
  马未都原来的笔名叫“瘦马”,这个笔名后来因为他离开文坛而被另一个“瘦马”拿走。80年代初,他是 《青年文学》的编辑,专门挖掘新潮小说家,自己也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百余篇。他的收藏兴趣始于“文革”,80年代中又较早意识到收藏与投资的重要性,从收陶起步而成为专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原坐落于北京琉璃厂,除日常陈列外,还策划组织各种专题展览,2000年起搬至北京朝阳门内南小街,2002年1月在杭州建成杭州店,山西馆也正在筹备成立。作为收藏界的一位成功人士,听他以自身体验说陶,多少有点启蒙意义。
  春节前夕,马未都在北京大山子他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陶瓷是一种美器,越来越成为收藏投资的重要对象,能否请你说说其中的门道。
  马未都:今年说这个题目真是时候。今年是景德镇建镇一千周年,它是宋景德元年,也就是  1004年建成。景德镇秋天有重大的庆典,其实它从元代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代名词,那时烧的瓷器就已经非常好了。
  记:现在收藏陶瓷是否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
  马:反正现在拿着件东西找我给看看的人太多了。到了现在,我觉得收藏热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收藏热集中于这样几个时期:北宋,宋徽宗本身就酷爱艺术,他个人的兴趣影响了全国的收藏。收藏成为热潮,北宋是第一次。在北宋以前也有些人收藏,但没有形成大气候。第二次收藏热是明朝的晚期,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使得江南地区许多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美器的追求上,收藏方面的专著明末出的很多。第三次收藏热就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了,尤其到了乾隆时期。
  最后一次是清末到民国初年,这几个时期对中国的收藏史有重大的作用。而现在,收藏对中国人的好处,一是在精神上的文化可以通过具体的东西来传承。今天不论谁拿到民国以前的瓷器都希望了解中国这一段历史,再有它自身所表现的文化,比如寿桃在中国古代代表长寿。每一件陶瓷都有自身的含意,中国某一经典部分的内容,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东西来传承的。
  记:除了精神文化上的冲动,还有投资的愿望。
  马:投资的确是重要的一方面,有人收藏就是冲着它的价值去的,价值一种是经济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文化还包括其他因素比如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我们今天的收藏热跟明朝末年非常相像,特点就是人们,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我们今天的收藏热现象里融进了更多的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二者比较起来,文化又退居二线,原来收藏热文化还是第一位的,因为当时没有电视电影,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现在带来乐趣的方式就太多了。古人收藏的追求比我们注重精神层面,我们今天更注重经济层面的享乐,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记:从投资的角度,当前陶瓷收藏的流行趋势是怎样的?
  马:中国的英文就是CHINA,陶瓷收藏是永远的热门。眼下的流行趋势,我个人判断还是在明清陶瓷上。明清陶瓷收藏热门的原因有二:第一,很容易看懂,很容易审美;第二,这个时期的陶瓷交易是在法律上允许的。再早一些,比如宋元以前的陶瓷,原则上出土的国家是不允许经营的,但宋元的东西99%都是出土的,保留到今天传世下来的很少,所以要收藏很难操作。所以说,从现在开始往后,还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明清陶瓷都会是投资热门,这时期的东西还会有很长一段升值期,而且大众审美情趣也大都定在这一层面上。
  记:从价值上来说呢?
  马:今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审美上多数人比较认同的,而且要有一定数量。光有审美价值,数量太少也不是投资的好选择,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东西,才可以选择作为收藏投资。
  记:具体到明清陶瓷,哪一类是现在的投资热点?
  马:陈设瓷,在当年就是为了观赏的陶瓷作品,而日用瓷相对收藏价值就差些。尤其从投资角度考虑,更首推明清时期的陈设瓷。而日用瓷里,比如碗盘这一类也有卖过很高价的,几千万块钱一件的都有,但是那种一般是御用的,再有就是那些历史上就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看的。
  记:我们常把陶瓷连在一起说,但陶和瓷并不是一码事。从目前投资的角度,收藏陶好还是瓷好?
  马:肯定是瓷。因为陶太早,而且它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而且要是明清的瓷,它离我们比较近,比较容易理解。而且陶器不好保存,它的强度不如瓷器,易碎,相对来说容易吸潮变形。
  记:那么,什么样的陶瓷增值比较快?
  马:还就是明清的。明清的陶瓷哪一类增值潜力都会比较大、比较快。比如青花瓷,中国青花瓷从它诞生以后就是霸主,一直有人收藏,而且价格都很贵,上千万的都很多。再有就是粉彩,比较艳丽,符合多数人那种艳俗的审美情趣。青花创烧五百年以后才有了粉彩,雍正时期才大量推广。由于雍正皇帝的渴求,他对瓷器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所有粉彩也在不同地创造价格记录。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方向。
  记:陶瓷增值的速度有多快?
  马:举例说,有一个瓶子是1979年在香港拍卖的,当时拍卖的成交价是55万港币,前年又拍了一下,成交是3300万港币,20多年升长了60倍,每年三倍的速度在增长。还有一例是1997年在翰海拍卖了一只瓶子,那是我买的,220万元成交。去年拿出来拍卖,才5年时间,就拍了1100万元。
  记:大件和小件比较哪个增值更快?
  马:大东西翻倍是很难的,东西越小翻倍越容易。要从投资的角度让我预测陶瓷的增值可能,我只能是在整体上预测,我写《中国陶瓷》这本书时是1992年,里面有很多东西被我言中。我1992年在书里说到2000年时候中国人就会在海外把拍卖市场搅得天混地暗,果然那年就出了中国人买圆明园文物。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来预测,中国文物在未来的5年内,所有的文物指数至少翻两翻,今天值1000的5年以后值4000了。十年以后的事情我就不大胆预测了,因为它涉及经济社会的其他变革,仅艺术品而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都远比十年前的价格增加十倍以上。中国艺术品尤其陶瓷每隔几年就刷新一遍,过去卖几百的现在都卖几千万,我现在只能说,十年之后文物突破亿大关不是没有可能的。
  记:你对现在人们收藏陶瓷的投资心态怎么看?
  马:现在很多人在收藏中心态都比较急,像参加一个比赛,自己技术还没有练好呢就急着要上。那我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时候上去一定是一塌糊涂,不过最终还确实能有人冲上去。风险与机遇并存。
  记:投资中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马:投资要找那些寓意好的东西,文化要素多的,而且不存在任何争议的东西容易升值。陶瓷的收藏是一种完全模糊的状态,即便获利也不明确,即便明确获利也不知道获利多少,可能超过你的预估也可能低于你的预估,很难说有什么诀窍让你能在收藏中获利,如果说诀窍那就是比较扎实虚心的去学习,失败的可能性就特别小。
  马未都自述个人收藏经历
  对于陶瓷,我天生就喜欢,我对艺术有天生的亲近感,陶瓷对我吸引是不可言传的。
  我从小爱看书,特别对历史感兴趣。很年轻时候就对古董收藏产生了兴趣。我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文革”时期。那时候天津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我在北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天津跑。那时我收入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我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而且一开始买的速度比较缓慢。可是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根本就不要钱。
  那时候我还是文人呢,耻于谈钱,收藏时根本没想到什么增值不增值的,那时要想到钱上就觉得很跌份儿。
  我的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是挪用了家里买彩电的钱。那东西原来不是卖给我的,是卖外国人的。就在现在王府井一带一个店里,现在早就拆了,最初我看到的时候标价2000外汇,后来那东西不让出境,所以中国人能买。我说我没有外汇,最后人家给我打了一个八折1600卖给我了。这件东西后来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件陶瓷又是一件家具。
  我的收藏生涯中故事很多,最有感触的一件是1998年的一天,李翰祥导演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很想见我:“我找你好长时间了,我的那些古董想处理了不想要了。你帮我处理了吧。”那天我下午有事,我说我要出去,要么你早点要么4点以后,他说那我4点以后来吧。结果中午我吃饭的时候他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在路上了,要等我一下。他到了的时候是12点多了,他说我剩下的这些东西你都知道,都不想要了给你。他就给了我一个清单,还有价钱,我说行,咱们谈谈价钱就行,他很高兴就走了。
  这时是一点一刻,因为我计划一点要走还拖了15分钟。谁知,第二天晚报就登出来说李翰祥猝死,当时我就奇怪:哪个李翰祥?是不是还有一个李翰祥?我昨天还看到他了,他从我这里出去的时候就直奔拍摄场地了,到那儿拍了一个镜头就死了。死后他儿子找我,说既然李先生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就是这些东西跟你有缘了。我想这就是缘份吧。
  年轻的时候看什么都激动,但是现在我什么都见过了就不那么爱激动了。那时候,有些东西想买买不起,我回家后急得直转腰子,茶饭不思。而现在就比较平静,得与不得全在缘份。一件文物不管多么喜欢,你有多大能力,你也不可能全部拥有。在文物面前不是你拥有他,是他拥有了你,对文物而言我们就是匆匆过客。
  我从90年代初开始想做一家私人博物馆,当时做过几次展览,感觉不错。那时候生活开始得到改观了,就想国家没有私立博物馆,我何不办个私立博物馆呢。可1992年打的报告被枪毙了,到了1996年才算批下来,名字叫“观复”。我觉得博物馆的教化是对全民族的,会有一种长期的作用。从博物馆注册以后,我就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让这个博物馆对社会有用,而且一定要完整有效,不能因个人的情况变化而消亡。
  现在有记者问我:“你算是个商人、收藏家、文人还是学者?”我就说:用我什么的时候就是什么。这不重要,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是,我觉得我们是一个新时代的混血儿,我身上有那种很重的知识分子的毛病,人家老说我有极强的道德感。
  我下一步的打算很简单,第一就是把博物馆完整有效地固定给社会,如果我们不忽视生命,重视生命中的过程,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会得到回报。
  马未都送给陶瓷收藏入门者的话
  从收藏角度讲,如果你想做出正确的文物鉴定,要得到基本的正确判断首先应该好好读书。如果有条件最好找个老师。如果想投资,最重要的是应该有专业人员指点,我们现在常常习惯于把完全科技的投资交给专业人员,比如炒股,但买古董找专业人员的几乎没有,都是自己亲自上阵。因为那个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美感,亲自上阵可以得到乐趣,但确实风险很大。
  陶瓷收藏的必要准备
  具体到收藏陶瓷的入门知识,我推荐两本书:《中国陶瓷史》和《明清瓷器鉴定》,前本书不必说原因。后一本书因为现在市面上能收的陶瓷都是明清以后的,再早一点的东西对于一般人都比较难遇到,遇到了也不容易辨识更不容易获利,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很容易出差错。所以从入门角度说,主攻方向应该是明清陶瓷作品,那么此书必读。
  鉴别陶瓷应当了解哪些东西?
  首先要了解中国陶瓷发展过程,比如青瓷,南边的龙泉北边的耀州,一个在今天的浙江一个在陕西,当时皇家用的瓷器。还是要了解历史。
  关于五大名窑
  陶瓷讲究窑口,宋代汝、官、哥、钧、定是五大名窑。五大名窑所产瓷器的价格历来在国内外古玩市场上高居榜首。五大名窑,即:宋汝州的汝窑,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设立的官窑,宋浙江龙泉的哥窑,宋河南钧台的钧窑,宋定州的定窑。这五大窑口所制瓷器的美学境界是前无古人的,至今价值不菲。五大名窑的特点是以颜色,即釉色说话。除五大名窑外,其他瓷域窑口也有达到较高成就、烧制出精美绝伦瓷器的,如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等。
缺陷的意义
  陶瓷古董都是纯人工制造的,而纯人工的东西就注定是有缺陷的,它的缺陷往往便是它的美丽所在。如果它是一个非常规整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太完美无瑕的东西未必是真货。
  陶瓷最讲究的部分
  一件陶瓷作品烧制过程有很多讲究,如造型、型式、颜色等大量的因素,是集中国人智慧之大成,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我们今天对陶瓷的尊重就是尊重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3)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3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4/1/16 20:51:00
口无遮拦的说客。
第 2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2/4/9 22:33:36
马未都就是个江湖郎中
第 1 楼
* 东湖隐士 发表于 2009/9/7 15:11:42
马先生说得实在,实用,务真。也感谢先此文章的老师。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