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的恢复和发展
2003/3/6 18:51:45
1947年临汝解放后,汝瓷又恢复青春,1952年,私人经营的严和店瓷厂经过改造成为集体经营,后又转为地方国营县办汝瓷厂(即汝州市汝瓷一厂),产品以粗瓷碗、盆为主,也兼烧瓷缸耐火砖等。1953年6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1956年老工人郭遂接受了试验豆绿釉的任务,在原汝瓷厂领导班子的支持下于1957年釉料研制取得突破进入试烧阶段。经过数百次的试烧和分析研究,通过多方学习,终于试制成功了汝瓷“豆绿釉”。1958年在和孟祥泰、裴庭普、杨桂荣的共同努力下,研制出汝瓷大型透花盆、洗字盘等产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郭遂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的亲切接见。1963年汝瓷开展大规模试验生产,同年第一批汝瓷豆绿釉产品参加了全国古陶瓷博览会。
19href="http://www.ruci.net/admin/upload年由洛阳地区组织,临汝县汝瓷厂书记张全和技术员马永杰同志携带汝瓷产品首次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所带200多件产品被外商一抢而空,汝瓷声誉由此扬名海外。同年秋季汝瓷厂郭留江、阎金定二人再次参加广交会。1972年汝瓷厂郭连成同志参加春季广州交易会,所带汝瓷产品吸引了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十七个国家客商的关注。1973年,广交会上参展的四箱160件豆绿釉产品,被外商包揽,当年开始批量生产出口。1974年,国家轻工部投资,在汝州城区西环北路赵庄村建成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即现在的汝州市美术汝瓷厂)。1975年职工扩充到300多名,增添了设备,主要生产碗、壶、酒瓶、工艺品等日用品。
1977年9月,河南省二轻厅组织以汝瓷为主的三瓷(汝瓷、钧瓷、唐三彩)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位于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展销。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总参、总政及部分军兵种负责人等前往参观,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韩素音女士也前往参观。路易·艾黎当场作诗颂扬陶工。此次展销历时3个月,北京各界人士参观者约50余万人次。1983年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职工近千人,汝瓷生产初具规模。
1980年河南省科委下达试验天蓝釉项目,1983年洛阳地区科委重新下达试验任务,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课题由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副厂长郭连成同志负责,试验组组长郭遂同志具体抓,经郭遂、孟玉松、张全、王中玉、王天中、宋海、张大庆、范立的共同努力,调整配方40多号历经数百次试验,在请教了郑州轻院、华南工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专家学者后,弄懂了天蓝釉的呈色机理,终于攻克了工艺难关,在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试制成功。在8月召开的鉴定会上,汝瓷之精美博得了全国24位著名陶瓷专家的一致称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8家全国性报纸及中央广播电台、河南电台都报导了这一消息。1983、1984年汝瓷豆绿釉和天兰釉分别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
1986年汝瓷十七号豆绿釉经过孟玉松、马永杰、樊治安、郭连成等人的联合攻关研制成功,并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马永杰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亲切接见。1988年4月历经四年360个配方和上千次的试烧,举世瞩目的一代瑰宝“汝官瓷天青釉”经朱文立、孟玉松、王文奇、张大庆、李聚万的不懈努力,在轻工部高级工程师李国桢、原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故宫研究员李辉炳、耿宝昌等顾问的帮助下烧制成功, 经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北京钢铁学院理化测试,各项指标符合技术标准。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主持鉴定,一致认为试验成功。《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全国16家报刊作了报导。1989年10月,上海国际研讨会与会国际专家给予汝瓷研究成果高度赞扬,日本、美国派代表团来汝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