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窑》---我看了受益匪浅
2009/3/6 18:48:07
细说汝瓷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是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被世人传为“故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汝瓷一片“之说。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窑瓷始造年月无史可查,从以发现的实物考证,应是始于唐而盛于宋。鼎盛时期应为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根据中国陶瓷专家宋伯胤先生的统计,流传于世的汝窑传世品共六十五件(后来在窑址出土的二十多件是汝窑的次品)。传世的六十五件汝窑瓷,解放前被国民党政府运抵台湾故宫博物院二十三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藏有七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一件,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一件,美国费城美术馆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馆收集藏入十七件,上海博物馆八件,天津博物馆一件。另外三件在美国、日本、香港私人手里,还有几件收藏者不明。
这些是近年来公认的统计数字,但之后在徐州臧克成老先生处发现二十余件。近几年来在各大拍卖行也相继出现宋官窑汝瓷。由此看来,存世汝瓷绝非统计数字上所说的65件。在近几年的收藏热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未现世的汝窑珍品绝对会不断出现。但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该如何去鉴别和发现汝瓷,而不至于珍品不见天日,甚至被挂上“赝品”的名头而流失海外呢?为此,笔者针对自己手中的一件具有“标准器“性质的汝窑三足尊写此文章,以明确汝瓷鉴定中的"蟹爪纹"、"鱼鳞状开片"、"鱼子纹"、"芝麻花"、"釉面微微泛红"等一些名词,并配以相关图片说明。促进广大收藏爱好者对汝瓷的鉴别能力,在今后的收藏生活中多淘宝,多捡漏。
解析“玛瑙末为釉” “有玛瑙末为釉的不一定是汝瓷”。但是,汝窑瓷一定玛瑙末为釉,才是一句完整的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有古文写到,汝瓷釉面“似玉非玉而胜似玉” 的结论,可这“玉”的质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北宋汝瓷的釉面,光亮度普遍较差,不如官、哥瓷显得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亮度大抵只及后者的三分之一略强。这表明,汝窑的“玛瑙入釉”,致釉汁的玻化程度及耐腐蚀性,皆有明显下降。反过来则说明,缺乏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这里所说的釉厚而不流动如“堆脂“,釉清澈滋润,釉莹润柔和,这滋润的味道,如果你没有上过手,就很难理解这堆脂滋润的标准。实际上这滋润的感觉也是由于釉内参有玛瑙所至。因釉中有玛瑙的青白色结晶体,能把外来的光线折射出去,所以产生了型同美玉的滋润也因为结晶体的反射作用,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光线下会产生不同的色泽。在略暗淡的光线下出现清澈湖水般的水绿色。在光线明亮处,则会看到如雨过天晴般的天青色。 另外要提到的是在很多资料中都提到过的"釉面微微泛红"。有很多人主张是因为汝瓷瓷胎内含有铜。但现在众多仿品中,甚至近几年仿制比较成功的河南朱氏汝瓷中,在胎内都参有不等量的铜质。但都没有这"釉面微微泛红"的现象出现。而且笔者发现,凡无纹的汝瓷都没有泛红的特征。而且这种泛红的现象大多都出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