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稀世珍宝汝瓷呈异彩
2009/3/6 18:50:15

    以产地汝州而得名的稀世珍宝——汝瓷,通过汝州汝瓷人近50年坚持不懈的潜心研究,恢复工作取得硕果累累。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汝瓷人是怎么创新发展的呢?近日,记者走进汝瓷之都——河南汝州作了实地采访。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汝州市近年来,面对竞争激烈的艺术品陶瓷市场,在传承汝瓷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民间资本,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优势品牌,通过科技创新,走精品之路,不断丰富汝瓷内涵,繁荣汝瓷文化,使古老汝瓷重放异彩。
    汝瓷被称为我国五大名瓷之魁首,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后因宋金战乱失传至今。解放后,1953年在周恩来总理“恢复祖国文化遗产”的指示下,汝州市投资创建了汝瓷一厂,并于1973年建成了汝瓷二厂(既汝州市美术汝瓷厂),并且成立了汝瓷科研攻关小组,进行汝瓷科研攻关。汝瓷研制工作经过郭遂、朱文立、孟玉松等科技人员上千次的试验,于1983、1986年先后试制成功了汝瓷“天蓝釉”、“天青釉”,其后又相继研制成功了汝瓷月白釉和豆绿釉等釉色,30多个品种,使汝瓷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但由于受当时消费水平低,对汝瓷认识不够的影响,致使汝瓷市场受到冷落,汝瓷企业不得不以生产酒类包装瓷为生。1998年随着市场经济变革,汝州最大的两家国有企业(汝州市汝瓷一厂、汝州市美术汝瓷厂)相继停产,一代汝瓷人被迫下岗,自谋生计,使汝瓷这块汝州人引以为豪的金子招牌黯然失色。
    尽管如此,汝瓷人下岗不失志,他们纷纷进行汝瓷科研攻关,创办汝瓷企业,先后创办了朱氏汝瓷、玉松汝瓷、新嘉诚汝瓷、王一沙汝官窑研究所、荣华汝瓷、汝宝斋汝瓷等23家汝瓷企业,固定投入达到3000多万元,流动资金突破7000多万元。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汝瓷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汝瓷事业的发展单靠吃老本不行,只有在继承汝瓷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汝瓷旺盛的生命力。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但投入何来,上级没有专向资金,只有走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自谋发展之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努力,于2004年7月16日,使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专家的评审,申报成功。2005年成功举办了张公巷古窑址论证会,国内外专家认定是北宋官窑。汝瓷人凭借资源优势,在研制恢复汝瓷的同时,以瓷养瓷加大汝瓷新品种的开发力度。该市先后有20多名从事汝瓷事业的人潜心于汝瓷釉色、品种的研制和开发,年投入科研经费达70多万元。朱文立先生,潜心于汝瓷研究,在张公巷窑瓷的仿制上取得突破。孟玉松女士,在成功仿制出古汝瓷的基础上,开发出的发光釉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评委特别奖”。河南省轻工业协会汝官窑研究所所长王一沙先生,在常年患病的情况下,结合几十年的经验,不断探索,潜心研究开发出了汝瓷桔皮釉、粉青釉等釉色受到古陶瓷专家的肯定。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登门拜访。亨通汝瓷研究所适应市场需求,大胆进行汝瓷新品种的开发,成功开发出了貔貅、富贵团寿盘、古币炉三个品种,并获得国家专利保护。今年38岁的荣华汝瓷研究所工程师韩琴女士,36岁的汝宝斋汝瓷厂工程师胡忠成先生,尽管年纪轻轻,但对汝瓷研究却有着独到的建树,他们除了自行开发出汝瓷系列新产品外,正在向冰片釉等高难度釉色攻关。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汝瓷发展的美好前景。胡忠成先生还自费创办了中华汝瓷网国际门户网站,使汝瓷对外宣传有了一个较好的窗口,为宣传汝瓷,提高汝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达建了网络平台。汝宝斋、荣华等企业申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