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国宝”亟待关注
2009/3/6 18:50:15

    八百年前,堪为五大名窑之首;消失八百年后,在著名民间陶瓷大师手中复旦;重现后,产业引导不禁人意,文化遗产岌岌告危。勿使精品再度消失……
 
    瓷器,像古代中国的肌肤,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最驰名的实物之一,以至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称呼(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北宋时期,“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其中又以曼妙的汝瓷最为出类拔萃,当时就仅限宫廷使用,大臣之中唯有权倾朝野的蔡京才能拥有,它太珍贵了,以至于历代帝王均不以其作为冥器殉葬。
 
弥足珍贵 八百年后重现河南
 
    然而世事多变,那惊鸿一现的美艳转瞬在战火纷乱、世事变迁中消逝,汝窑毁了,汝瓷碎了,化成一种瑰丽的记忆凝结在宋代,现世仅存的60多件成了绝世珍宝分散在世界各地。后世的许多人不甘心,为重现那一抹青光的灵气用尽心力,无数工匠的努力只在身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叹息……
    800多年过去了,汝瓷在汝州一个叫朱文立的人手中“复活”了。经过艰辛的寻找,朱文立找到了破解五大名窑更替和变迁之谜的金钥匙,在汝州城内发现了已失踪近千年的两大窑址——文庙和张公巷。之后,朱文立不但让汝瓷的天青色在他手中得以复活,还成功复制了北宋官窑器。
    最初还是汝州市汝瓷二厂临时工的他,就曾带领厂技术小组,仅用3个月,研制成功豆绿釉,然后是天蓝釉……
汝瓷艺人最高的追求是:复原宋徽宗喜爱的“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朱文立奋战了2000多个日夜,试验了328个配方,经历了1500多次的失败之后,1987年4月的一天,汝官瓷天青釉终于在他手中再现了800多年前的风采。一年之后,十几位学术权威的鉴定确认朱文立仿制汝官瓷成功,朱文立被日本古陶瓷研究专家田中光谦誉为“青瓷第一人”。 
    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说:“复制成功几乎与原物逼真无二。朱文立的认真探索与坚韧不拔让人敬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说:“祖国需要他这样不计名利的人才。”
    令河南人骄傲的是,朱文立在国内、国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2000年8月,朱文立就曾应邀赴美国进行陶瓷文化交流,轰动了洛杉矶。他的作品被日本前首相小源惠三、以色列前总统魏茨曼、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等收藏,邓亚萍曾经送了一件给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虽然运输过程中破碎了,但仍被老萨当作宝贝。央视专门为他做过多项专题节目。国外专著也多有刊载,如:日本国家陶瓷专著《陶说》、英国古陶瓷专著《宋代瓷器》等。
 
市场混乱 八百年后勿再消失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6月亲自指示:“发握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汝瓷研究和生产从建国之初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汝州出现了遍地开花局面,在原汝瓷一厂、二厂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临汝县(今汝州市)集汝瓷开发与研究为一身的中国汝瓷研究所等17家瓷厂,从业人员2680人,年产汝瓷1620万件。最新统计,汝州目前拥有各类陶瓷生产企业34家(其中汝瓷生产企业29家,陶艺生产企业5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产各类瓷器2000多万件,年产值4000万元。
    不难看出,近三十年来变化并不大。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了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方面:一是专家的最新成果、产品得不到肯定,分配体制不畅;二是很多厂子没有创新,产品更新换代慢,廉价品充斥市场影响了精品的销售。但总体还是没有把握好产品定位,“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民间流传折射了汝瓷的珍贵,同时也决定了汝瓷的高端、精品战略定位。
    据调查,一件同规格的产品从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不等,但看上去好像差别不大,实质上是受鉴赏能力影响,真正识货的人并不多。
    目前,市场上藏品的定价实际上很多都是由专家定的,专家的“金口玉言”直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