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产业化 中原陶瓷逆境复兴
2009/3/6 18:51:50
厚重的历史所带来的荣耀与河南陶瓷产业的整体现状相比,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河南陶瓷的产业化发展还面临重重困局, 但中原名家陶瓷精品展的成功举办,让河南陶瓷产业复兴看到了希望。
一场沉闷的拍卖会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12月10日,郑州农业路书苑宾馆,四楼会议室内,非常拥挤地坐了50多个人。
上午9点40分,2006中原陶瓷名家精品(藏品)拍卖会在此举行。
前两件拍卖品是民间陶瓷艺术家王振营老先生现场表演的陶瓷刻花作品,一件以50元,另一件以100元的价格顺利拍出。
在接下来的拍卖中,苗家钧瓷坊苗锡锦的作品金蟾送宝瓶起价2.5万元拍卖,三次加价达到2.8万元,但最终未达到保留价,不能成交。苗锡锦的另一件作品浴女在两次竞价之后以1.9万元的价格成交。
接下来河南省唯一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老先生的几件作品无人应价,汝瓷艺术家胡忠成、钧瓷艺术家卢俊岭、李应洲、蔡胜利等人的作品也无人应价。整个拍卖会显得有些沉闷。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直到拍卖荣昌钧瓷坊的作品时现场才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荣昌钧瓷坊拍卖的是曾在 2003年、2004年、2005年被作为国礼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赠送外国元首的“乾坤瓶”、“祥瑞瓶”和“华夏瓶”。此系列都是限量999件生产,其中第一号作品都已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而且此次拍卖的3件作品编号都是85号,与博鳌亚洲论坛上赠送外国元首的编号非常接近。
因此,当拍卖师宣布3件作品以12万元价格起拍时,竞拍价格从13万元一路攀升到了22万元,几个买家仍然在不断加价,当11号最后报出30万元的价格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3件钧瓷作品最终以30万元的价格成交。
而在此之后,气氛继续沉闷,连续十几件作品都无人应价。身边一位钧瓷艺术家小声地感叹,整个社会对陶瓷的关注太少了,真正的艺术商人和识货的买家太少了,晋佩章大师的8件作品居然都无人应价。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虽然主办方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事先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在很多媒体上做了一些宣传,但整个拍卖会与预期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拍卖会上竞价者的冷淡,也从一侧面反映出河南陶瓷业目前面临的尴尬,艺术与市场之间的“断层”,成为河南陶瓷业无法做大的障碍。
产业化困局
河南陶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在宋朝时曾经是中国陶瓷产业的中心。钧瓷、汝瓷、柴窑、官窑、定窑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都曾经辉煌一时,“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至今仍然让河南的陶瓷艺术家十分自豪。
然而,仅有这历史对河南的陶瓷产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厚重的历史所带来的荣耀与河南陶瓷产业的整体现状相比,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河南陶瓷的产业化发展还面临重重困局:河南陶瓷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钧瓷、汝瓷、焦作当阳绞胎瓷,却很少出现知名的品牌;河南有一大批优秀的陶瓷艺术家,却缺少能把市场和艺术结合起来的艺术商人;陶瓷艺术家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却很少有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商业头脑,在经营上还没有走出去;很多还处于家庭作坊、小工厂和工作室的阶段,基本上都是创作出作品后,等着买家上门去购买,而主动上门的买家也非常有限;还有很多陶瓷艺术家们因为资金问题困难重重,因而步履维艰。
汝宝斋汝瓷坊 “掌门人”胡忠成认为,河南的陶瓷产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宣传力度不够,比如汝瓷,虽然曾经被中央电视台4套、11套多次报道过,韩国的KBS电视台也曾专门到汝州去做过一期节目,并且拿出几万元的资金帮助恢复汝州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