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军团“海外夺宝”记
2009/3/6 18:51:51

    2005年3月16日,英国伦敦,克丽斯汀拍卖行展出即将在2005年7月拍卖的一件中国康熙年间的瓷器,是一只咆哮的豹子。
因为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豪壮出手,一些热衷于文物收藏的浙江企业家被冠上了“夺宝奇兵”的美名,有消息还说他们将聚首“夺宝峰会”深入探讨追击海外国宝“A计划”。
  但是,民间资本扮演的这个爱国夺宝洗雪旧耻的角色,究竟是实至名归,还是媒体一厢情愿的奢望呢?
  ■“他们中部分连英语也不会,甚至不知道价格多少,就举起了手中认购的牌子……”
  吃螃蟹的人
  “中国新出现的艺术品收藏者已开始拜访伦敦和纽约等地的私人交易商了!”
  50岁的陆汉振至今只会说宁波话,但他颇有些得意,“我恐怕是第一个在嘉士德、索斯比操着宁波腔买东西的人”。
  不会说普通话,更不懂英语,陆汉振每次出国参加拍卖会,都会带上助手姚海芳和外语翻译。在拍卖会上,姚海芳更多扮演着一个传声筒的角色。“我就相当于老板的代言人。”他说。姚海芳在金轮集团内部的头衔是金轮艺术馆馆长,金轮集团艺术部经理。而他的实际职责,就是陆汉振的专职古董研究与购买顾问。
  陆汉振的“金轮集团”雇佣了上万名员工,拥有着亚洲最大的摩托车轮胎原料帘子布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但如今人们更加关心的,似乎是他收藏的上千件价值连城的中国古代瓷器、青铜器与玉器,以及那些已经被演绎过无数遍的一掷万金的故事。
  最早是在2000年前后,随着企业不断做大,陆汉振出国考察逐渐频繁,他那时已经涉足文物收藏,每到一地总喜欢去博物馆看看。在伦敦、东京以及纽约,陆汉振和他的助手们看到了他在国内从未见过的中国古代文物精品。
  “那种感觉很奇怪,有点像在别人家看到自家的好东西。”姚海芳代替“老板”解释说。
  陆汉振发现,大量中国古代文物的精品,在国门以外。而如果想要获得这些文物,会有一个公平竞价的地方:拍卖会。
  陆汉振第一次在海外参拍,以失败告终。
  2000年,陆汉振派出委托人参加英国嘉士德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经过此前的研究与考证,他看中了拍卖会上的一件元代瓷器。
  拍卖开始后,陆汉振与艺术部的工作人员们坐镇慈溪总部,用越洋电话遥控远在英国的委托人参与竞价。委托人不停地将拍卖会上的竞价情况报回慈溪,陆汉振用电话指示委托人举牌。随着委托人一次次举牌,价格已飙升到百万美金以上,最初参与竞价的买主逐渐减少,只剩下一位香港买家还在和陆汉振抗衡。陆汉振决定一拼到底,他拿过电话,准备告诉委托人不惜代价,可电话偏偏在这个时候断了。当手下手忙脚乱地再次接通电话时,英国的委托人告诉陆汉振,没有接到慈溪的指示,他不敢举牌,拍卖师已经一锤定音,敲定了香港买家最后的报价。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很窝火。”陆汉振说。本来准备卯足劲开始在海外市场大展手脚,没想到出师不利。陆汉振的心情因为这个小小的意外大受打击,进军海外拍卖市场的计划一放就是将近一年。“要不是那件事情,我们2000年就开始在国外买东西了,出名得还要早。”姚海芳笑着说。
  陆汉振后来还专门委托姚海芳到香港拜会当时的竞拍对手,并在对手家中再一次赏玩了那件瓷器,“也算是个补偿”。
  2001年,陆汉振卷土重来。终于出手,气势逼人:2001年10月香港索斯比中国艺术品拍卖会,购得元釉里红玉壶春瓶;2001年10月香港嘉士德中国艺术品拍卖会,购得元青花鱼藻纹罐;2002年6月英国伦敦索斯比中国艺术品拍卖会,购得商代晚期兽面纹鼎;2003年10月香港索斯比中
  国艺术品拍卖会,购得明嘉靖鱼藻纹罐;……
  这些拍品意味着什么样的价值?陆汉振笑而不答。
  2003年10月,在香港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陆汉振以150万美元竞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