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汝瓷复兴之路
2009/3/6 18:51:52

    核心提示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在“咄咄逼人”的现代钧瓷面前,曾有着“青瓷之首”美誉的汝瓷显得多少有点“失落”。这其中,有着汝瓷技术断代800多年的遗憾,亦有缺乏市场运作等多方面的原因。现代汝瓷如何复兴,省内外专家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路径”。
  “魁首”汝窑的现代“失落”
  12月10日,我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在郑州组织了一场现代陶瓷名家精品拍卖会,拍卖会汇集了来自当下知名的荣昌钧瓷、苗家钧瓷、汝宝斋汝瓷等几十件汝、钧瓷名家瓷器。
  拍卖会开始后,苗家钧瓷董事长苗锡锦制作的现代钧瓷“浴女”,以1.5万元起拍,以1.9万元成交。紧接着是全场拍卖会高潮——“荣昌钧瓷坊”出品的一套三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国礼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的拍卖。
  该套国礼的起拍价为12万元,持11号牌者率先举牌,持55号牌者紧随其后,当两者交替举牌把价格出至22万元时,持2号牌者半路“杀出”,出价至22.5万元,三位举牌者展开一场“混战”,最后持11号牌者以30万元抱得“国礼”归。
  而参与此次拍卖的当下名家汝瓷均颗粒无收,全部流拍。有参与此次拍卖会的人士感叹:经过800多年历史的洗礼,曾经在北宋宫廷显赫一时的汝瓷在当下显得多少有点“失落”了。
  中国以产瓷器著称于世,“中国”的英文拼写“China”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而宋代更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按照南宋叶 在《垣斋笔衡》中的记载,“汝窑为魁”。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钧三大名窑均在河南。长期以来,官窑的窑址一直未被发现,直到2004年,汝州张公巷窑址才被初步确定为北宋官窑窑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官瓷的发展。而钧窑和汝窑的窑址先后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发现。
  当下,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瓷,之所以在拍坛上能不断刷新拍卖纪录,应该归功于宋代汝瓷。而现代汝瓷的名声却在“咄咄逼人”的现代钧瓷面前,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势。
  现代汝瓷的“失落”还表现在,荣昌钧瓷坊出品的钧瓷“乾坤瓶”等,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被作为国礼送给与会国家和地区的元首及政要。
  今年10月,寓意“共生·收获·繁荣”的孔家钧瓷“丰”尊被定为2006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赠送给东盟国家领导人。
  相比之下,现代汝瓷的收藏者队伍不像现代钧瓷那么“显赫”,即使有一些,也少有所闻。
  现代汝瓷在价格上也未能体现宋代汝瓷的“青瓷之首”美誉。被日本专家誉为“青瓷第一人”的朱文立上周告诉记者,他制作的汝瓷,虽然也被数国政要所收藏,但价格最高的一件才两万元。
  汝瓷再现的艰难路径
  宋代汝瓷凭借其在历史上的弥足珍贵在当下延续着其美誉。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北宋汝瓷不足百件,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
  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说明由于汝瓷的烧造被宫廷垄断,再加上战乱中朝廷将官窑捣毁,在南宋时,汝瓷已经成为稀世珍品。
  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瓷器烧造蔚然成风,大规模的仿制使宋代官、钧、哥、定四大名瓷重回民间,但由于汝瓷的独特烧造技艺难以仿制,800多年来,虽然海内外陶瓷艺人呕心沥血,仿烧不断,但终因不得其秘诀而未能成功。因而世人有“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汝瓷的辉煌难道像过眼烟云般只属于过去?这期间,汝州人朱文立重续了失传800多年的汝瓷文明。
  1953年6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其后,在朱文立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