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汝瓷发展的道路---汝瓷突围
2009/3/6 18:51:52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解读汝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汝瓷突围
  
    1000多年前,瓷器是中国的象征,在英文中CHINA(瓷器)就是中国。那时,汝、钧、哥、官、定,汝为魁,创造了绝世繁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瓷器和丝织品成了中外贸易的核心。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1000多年后的今天,乾坤流转,瓷器的最高水平在欧美。在中国五大名瓷中,曾经“贵为魁首”的汝瓷,成了小不点。就是在省内,与钧瓷24亿元的年产值来比,汝瓷几千万元的年产值也着实不显山水。
  在强手如林的陶瓷大军中,作为中原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汝瓷,还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吗?汝瓷靠什么突围?
  神话与现实
  记者最近在汝州采访,恰遇醉心瓷器研究鉴赏的学者曲德敬到这里采风。“建议你看看国宝展,我从北京来,已经看了两次了!”一见面,他就推荐我去河南博物院看“国宝展”,说里面有一件宋代汝瓷,“开片、色泽非常完美,一定要从玻璃缝往里看,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魅力。”
  作为瓷器时代的顶峰,宋代汝瓷的价值无人否认。据介绍,完整的宋代汝官窑瓷器,如今世上仅存77件,分别存在台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地。2006年,在北京红太阳拍卖行,一件汝窑“玉兰瓶”拍出了1.6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了国内单件文物拍卖最高纪录。
  在刚刚颁布的河南《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进的若干意见》中,省委省政府要求,有效开发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优势产业和知名品牌。汝瓷与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解读汝瓷发展的过去和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发挥传统优势,打造河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精品名片,提供了一种机遇和可能。
  汝瓷的创新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景德镇陶瓷学院邓和清教授在欣赏汝瓷
    汝瓷天青釉的恢复,曾经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朱文立、孟玉松等大师的作品,多件被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收藏。作为汝瓷的代表人物,他们两人先后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汝瓷作品获得过多项国家大奖。
  “最近这几年,是汝瓷发展最快的几年。”汝州市汝瓷协会会长范随州说,前几年,汝州市只有三五家汝瓷公司,从业人员几十人。现在发展到39家企业,从业人数2000多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2人,工艺技师三四十人。一些企业还进行了技法、器形的创新,而且开始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获得了10多项国家专利。曾经产生过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的汝陶,如今也出现了规模企业。
  亨通汝瓷研究所所长李廷怀研制瓷器仅仅两三年,就研制开发了160多个品种,生产出了地道的“仿张公巷釉”汝瓷。《汝瓷集珍》的作者、汝瓷研究专家叶喆民看到李廷怀的产品后非常吃惊,问他“这个釉子你怎么摸出来的?”他研制的外观专利作品——2号貔貅,在去年12月的一次慈善拍卖中,拍出了5万元的高价,这在现代汝瓷作品中,也是少见的。
  2006年11月18日,中国五大名窑陶瓷作品展隆重举办,清华大学陈若愚教授是评审小组组长,他看到李廷怀送展的仿张公巷北宋官窑古釉特号托盘时说,这么大的盘,开片那么好,那么纯净,又不变形。汝瓷做这么好,真不容易!这一作品被评为中国五大名窑作品金奖。
  汝瓷自古就有“汝不盈尺”之说,但这几年,玉松汝瓷、朱氏汝瓷和亨通汝瓷,都出现了远远超过一尺的作品,玉松汝瓷的作品,高度近两米,直径可达80厘米。亨通汝瓷从现代人的审美特性出发,不断进行器形创新,打造了很多现代器形,从貔貅、和谐鼎,到仿制落成不久的炎黄二帝塑像等,并获得了5项外观设计专利。
  汝瓷生产在技法上也出现了一系列创新变化。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