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隋唐大运河出土古陶瓷概述
2012/10/5 21:49:18
一、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概况
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文献记载:“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大业四年又开永济渠,并重修江南运河”。第一次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贯通,使东西南北中的人流、物流得以畅通。其中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极其重要的河道,唐宋时期称汴河,“渠广四十步,河畔筑御道,道旁栽柳树”,其流经线路沿东汉汴渠(古汴河)至开封后,与古汴河分道折向东南,经今河南商丘、永城,安徽淮北柳孜、宿州、泗县、江苏盱眙入淮河,全长1300里,是隋唐大运河连接东西南北的枢纽河道。此渠历经隋、唐、宋三代600余年,对唐宋王朝的大繁荣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1998年,在进行宿州至永城公路濉溪段改建过程中,于濉溪县百善镇以东路段施工时出土了大量的瓷片、铜钱等物。1999年初,百善镇以西路段动工,在柳孜村施工中发现大量陶瓷、古钱等文物,还有一处石构建筑遗迹。5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所与淮北市博物馆和濉溪县文管所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对柳孜的石构建筑体进行发掘,从5月4日 进点至11月7日撤点,历时200天,布8个探方,累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有三项重大发现:一是出土一座宋代石筑码头,二是出土8艘唐代沉船,三是出土了隋、唐、宋、元时期的来自全国20多座窑址的近10万片瓷片,其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
这次考古重大成果,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目前正在积极做前期申报工作。
另安徽省宿州市从2006年4月到2007年9月有两次汴河故道的考古发掘,根据宿州市博物馆高雷先生《大运河宿州段考古成果汇报》说:发掘面积共1064平方米出土各类以瓷器为主的器物3900余件,涉及20多个窑口,这次发掘得知河口宽32.6米、底宽20米、深5米,文化层共分9层。2009年10月淮北市为迎接第五届大运河文化节,对淮北市百善镇老街大运河遗址进行了挖掘得知文化层共分8层,清理出一批唐宋瓷器。
二、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出土瓷器的品种和特点。
据阚绪杭先生《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瓷器在柳孜遗址的发掘中大量出土,(这次发掘主要是在唐代地层)整理的瓷片近10万片,器形有碗、钵、盘、盏、盆、罐、壶、瓶、坛、灯、瓷塑、盒,可修复件中其中碗917件,盘69件,盏119件,盆37件,钵209件,罐129件,壶28件,瓶6件,坛8件,灯4件,盒7件,盂6件,盏托1件,枕9件,瓷塑2件,铃15件,三彩器38件。釉色有黄釉、青釉、白釉、黑釉、彩釉、影青等,多数釉色深浅不一,其中黄釉较多、次为青釉、白釉、酱釉、黑釉等,多数瓷器釉下施一层化装土,胎釉结合较牢,极少数有脱釉、飞釉现象,器表多素面、有少数点彩、彩斑、三彩、窑变,在装饰上有贴花、刻划花,绘花、印花、塑花,少数器物有文字装饰。
在挖掘遗址其间,市博物馆与县文管所也从沿线百姓家中征集到一些残碎瓷器,这些残碎瓷器通过器形辨认,主要是民间日常生活所用的碗、盘、盏、壶、钵等几种器类。唐、五代时期的器物以饼底、平底、玉璧底、窄圏足的碗、钵、罐、壶为主,口沿特征主要是敛口、侈口、圆唇和半圆唇、器壁多较厚重。两宋时期器物的特征主要是:底部大多数圈足,少数为平底,宋晚期内底多有涩圈;口沿特征主要是敞口、敛口、平沿、卷沿、六出筋、八出筋、十出筋、莲花形、葵花形等形式;器壁有浅腹、深腹、弧壁、瓜棱、斗笠形等;釉色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