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字款花瓶的来历
2009/3/6 18:50:24
有一次,两位朋友来我家赏玩我的藏品,我随手拿出几个底款打有“柴”字的花瓶给他们看。看完后,两位藏友不约而同地惊呼:“柴窑!哪里收来的?”于是我将收藏经过详细告诉了他们。 
  这些带有“柴”字底款的花瓶是分三次收到的。第一次是2002年的某一天,我在包头古玩市场的一家古玩店里一件一件地看东西,觉得都很平常,没有一件让我心动,正准备走出店门的时候,店主人拿出一个锦盒说:“这里有件小东西你喜欢不喜欢?”我接过锦盒打开一看,是一个很漂亮的玉壶春瓷瓶,釉色很美、很古朴。我拿出花瓶翻底一看,底上一个“柴”字映入了眼帘。于是我细细地观察起来:这件瓷器的釉面非常漂亮,有“雨过天青”的味道,还飘着淡淡的“云”;胎很薄,很像古老的马口铁皮。“难道是柴窑?这可能吗?”我一次次地在心里问自己。但这个“柴”字太吸引人了,我在放大镜下又仔细观察了几遍,没有发现做旧的迹象,遂买下了这件“柴瓷”。(见图一)
  第二次是2005年的9月,在江西南昌的古玩市场里,当我几乎看完所有的地摊货,即将离开的时候,突然一个肉红色的小花瓶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我随即拿起细看,这是一个非常精美的六棱双耳撇口瓶,器型极其规正。我习惯性地翻底一看,又一个“柴”字跃入眼帘。“啊!柴窑!”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上次在包头买的也带有“柴”字的玉壶春瓷瓶。但感觉到这个“柴”字和上次的那个“柴”字不一样,上次的是凸雕的,这次是平印的,上了一层透明釉,釉色已进入胎骨。会不会是仿品?我又拿出30倍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这个六棱花瓶釉面和瓷胎没有任何做旧的痕迹,非常古朴温润,而且釉上气泡大小不等、晶莹透亮,釉色沉入胎骨,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开片很像汝窑瓷的蟹爪纹。这件瓷器同样薄得出奇,印证了柴窑“薄如纸”的说法;器型非常规正,制作异常精良,工艺水平大大出乎我的想像。“好东西!”我决定买下它。(见图二)
  第三次是在2008年10月初,我出差去上海,正赶上城隍庙古玩集市。早上7点左右我就到了那里,然后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看过去。过了一个多小时,地摊上的一个天青色的花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接过花瓶先看瓶底,又一个“柴”字让我心跳。这个花瓶做得比前两个“柴”字瓶更精细、更古朴,荷叶状的撇口像朵太阳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造型很像海棠式云耳瓶,但没有云耳;瓶肩上盘着一条龙,形状跟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龙虎瓶上的龙纹如出一辙。一看便知是北宋早期的东西。这个花瓶古朴、典雅;龙是浮雕的,吐着火珠,非常生动,釉色柔和清淡,着实有“雨过天青”的韵味。在30倍的放大镜下细看,气泡寥若晨星,细细的开裂纹片下积满了土沁,纹片很像汝窑瓷的开片,呈蟹爪纹状,很符合史树青和赵青云先生对宋瓷的描述。我问摊主这是什么年代的东西,她说:“不知道。”我再问她这件东西的来历,她告诉我是她丈夫在河南三门峡一带收的。她说:“如果你喜欢,我家里还有几件,家就在附近。”于是我跟着她一起到了她的“家”(城隍庙附近的出租房)。果然,在零乱的小屋里放着一大堆“古玩”,其中就有几件我要看的带有“柴”字底款的花瓶,尽管花色、形状不一,但同样做得十分精美,一看便知同出一窖。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较合适的价位成交。(见图三)
  跟 进
  对“柴瓷”的认识
  在此我谈谈对柴窑瓷的一些认识:五代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在即位以后,创建了皇家窑,后人称之为“柴窑”(以柴荣姓氏命名)。据明代
  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后周显德(公元954-959年)时柴世宗在郑州一带建窑,据说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有制瓷工匠向柴世宗请示烧造什么样的款式时,柴世宗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