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陶瓷艺术漫谈
2009/3/6 18:50:19

    今天,我们在对世界现代陶瓷发展史作简略回顾时,可以清晰地发现本世纪以来风起云涌的现代美术运动、风格、思潮对陶瓷艺术发展的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陶瓷艺术甚至作为世界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并伴随着各种美术运动的兴衰变迁。
  在西方有一个被普通认同的观点,即现代陶瓷艺术(美国称为当代陶瓷艺术)①形式的表达起始于1954年——以彼得·沃克思自1954年起受聘任教于洛杉及矶县立美术学院(后改名为奥蒂斯美术学院)并启动被后人所称道的“奥蒂斯革命”为标志。沃克思受当时的抽象表现主义和行为画派的影响,尝试并实践一种完全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和审美,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粘土的率性表现及展示艺术家情感观念的新风格。他以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和作品风格融合李基和滨田庄司的哲学主张和审美及行为派画家的表现方式,他的这种风格被史学界划为抽象表现主义。受他的影响并与之一起创作的陶瓷艺术家还有鲁迪·奥帝欧、安纳森、保罗·苏特纳、约翰·梅森、凯·布瑞斯、鲁斯曼、福瑞姆克斯等,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掀开了美国现代陶瓷艺术的新篇章。与此同时,在东方的日本,以八木一夫为首的日本现代陶瓷艺术的旗手们,也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全新陶瓷艺术的实践。同样是1954年八木一夫的《萨姆萨先生的散步》问世,在陶瓷艺术界引起震动,其后走泥社的成员铃木治、山田光等人也纷纷走向了远离陶瓷功能的实用性,转而创作纯粹造型的前卫风格的作品。 
  除美、日外,如果我们再把眼光转向欧洲,我们会很快发现,英国的瑞·露西(生于奥地利)、达克沃斯(生于德国后去美国)、考帕汉斯(生于德国)等,虽然没有像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日本的纯粹形式的前卫风格那样一下离传统太远,但他们自30年代以后的诸多作品,较明晰地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意义和情感内容远远超越了其造型的实用功能,作品的形态也因艺术家极富才情的创造使之具有了全新的审美理念,而这正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美学追求。 
  “二战”期间和“二战”结束后,画家、雕塑家、陶瓷艺术家的迁移和流动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交流和扩展,其影响深远,并日益缩短地域性差异。这之后的60年代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以安纳森为代表的怪怖艺术风格,受当时的波普和超现实王义的影响而日益引起人的关注。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极限主义风格也开始兴盛,70年代的超写实主义的发展,装置风格的尝试和新浪漫抒情风格的流行。80年代似乎并无主导的风格和潮流,而是更加趋向多元和自由,如果非要找出比较流行的主要倾向,恐怕要数浓郁的怀旧情结了。80年代是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绝大部分风格和形式都可以在那个时代找到发展的源头和轨迹。陶瓷艺术走进公共环境。并得到极大的普及。各种展览、刊物、书籍和交流不再存有障碍,促进了世界性陶瓷艺术热的升温。90年代的综合风格是世界现代陶瓷艺术的主导地位,艺术家在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树立的同时,又开始更多地考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更加关注人性和心理的问题。以往的陶瓷艺术发展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繁荣和异彩纷呈。 
  纵观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美、日作为东西两地的代表性国家,对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等都是极重要和不容忽视的。美国现代陶瓷艺术素以风格多变和激情表现著称,与现代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日本陶瓷艺术则更多是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但绝不放弃任何创新发展的途径;英国的陶瓷艺术具有折衷主义和怀旧情绪,加拿大的北美风格与美国具有很深的渊源,意大利浓郁的艺术家氛围使陶瓷艺术也极具自信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