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与五大名窑
2009/3/6 19:03:50


一、官窑紫口铁足话官窑
宋徽宗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称为官窑,所制器物,有鼎、有炉、瓶、觚(饮酒器)等仿古铜器器形,另有文具用品如笔筒、水滴、印泥盒等,均属佳品。  官窑的特色是土质细腻,胎釉俱薄如纸。色有月白、粉白、粉青、大绿、油质等,当时最受重视为月白,粉青次之。开片,以冰裂纹为上品,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其中器面有釉斑的。以鳝血为上,黑纹次之。可见北宋官窑的制作水准极高。
因金的入侵,汴京破灭,官窑随着北宋消失。康王高宗在杭州建都是为南宋,宋高宗奠都后,即命邵成章在杭州凤凰山,仿官窑旧朱,建窑烧瓷,称为「内窑」,即是南宋官窑。
内窑比北宋官窑更成熟更精致,釉色以粉色为主,晶莹澄澈,足以比美青瓷,,所用瓷土坯,略带亦色,所以露胎处烧成后颜色如铁,烧制时,器口向上釉下流,口上的釉极薄,赤土隐隐透出,所以当时称「紫口铁足」。两京官窑,因温度控制不善,釉中的铁质,氧化不均而产生窑变,呈现出紫红或褐色的斑点,古代民智末开,将窑变瓷器视为鬼怪作崇,不予保留,故迄今窑变传器不多。
故宫这一季展示了宋代文物特展,精品尽出,其中有粉青水仙四方盘号称故宫之宝,另有冰裂荷花器皿也极精美,展期至六月三十日,盼同仁都能拨空参观。
 
二、汝窑
我国青瓷器从魏晋有瓷器以来,就是主要产品。它釉中所含氧化铁是经过还原焰烧成的(氧化焰与还原焰是烧结过程中的空气控制,让空气氧完全燃烧称氧化,注入新空气称还原)。若是烧得太过,就会呈现深众绿色,若烧的不过,就呈灰青色,所以氧化与还原是青瓷制造历史上两大技术。
到了宋代,这项技术被充份掌握,它是陶瓷发展史的重大成就,最著名的就是河南窑瓷器,河南生产青瓷的窑址,遍及临汝四乡,而以临汝县为集散地,宋代并并在此设汝州窑务以抽税捐。  汝窑青瓷贵重当代,士大士尤其喜欢视为珍品。有印花、刻花、素面三种,以素面为贵,釉色有天青、粉青、鸭蛋青、虾青、茶青等不同。纹片有牛毛黄纹,细碎冰裂纹、蟹爪纹等,釉中气泡比官窑稍大,有如满天星斗,清澈度在宋代诸中,堪称第一。
汝窑成品形式不多,仅盘、碗、洗盏、托等,最大件作品不过一尺,胎骨薄,,有深灰、浅灰两种,底足满釉工整,因文钉烧成之故,细小四至五支文钉芝麻点为收藏家鉴别汝器的特征,汝窑成就高,时代短,传世宝物不多,今人有仿造汝窑釉色、器形者用在茶具上,故称仿汝窑。
 
三.哥窑
宋代名窑,多以釉色见长闻名,只有哥窑以表面纹片著名,在宋五大名窑,排名第二。  宋人有二兄弟,在浙江龙泉设窑造器,哥哥章生一的称哥窑,弟弟章生二的为弟窑,哥窑的冰裂纹,非自然碎裂,而是刻意烧成,在当代即被当为「百圾碎」。百圾碎的称呼,只外表冰裂的泛称,因釉色的不同胎质的不同,出现红、黑、金与黄等深浅不同颜色,裂纹又分网状、榆花、冰裂、大小裂,这些纹片肉眼看来好像釉上生裂,用放大镜看釉质又紧结合,毫无裂痕,因此而而人寻味。传世哥窑,多属一尺左古的圆形器,如香炉、花器等,装饰很少只有几道弦纹,颜色有白灰、深灰、黑、杏黄、沉香色等,釉色有深末、淡黄、深青、蟹壳青、竭、黑条、月香、鱼肚白等,成器特色在于沉稳而有光泽,釉中有小气泡如珍珍,隐隐暗存,十分别致。
哥窑虽然特别,不知何故,传器真品不多,民间仿哥窑极多,形似而神不似,要看真正哥窑,认识真品哥窑,可能只在故宫博物院。
哥窑虽然突出,然弟窑也不差,哥以百圾碎出名,弟却以纯如玉,不冰裂贵,颜色粉青最上品,葱翠纯洁,有如翡翠,一般称弟窑为龙泉窑。  龙泉青瓷烧造特色在于还原焰控制的准确,除了翠青,粉青两种特征外,边沿沿白,
  底是工整,雾胎紫江为真识别,龙泉窑亦以生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