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投资离中国中产阶级到底有多远?
2009/3/6 18:51:50
中国当代艺术品近两年在国际范围内的急骤升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生活相对富裕的中国中产阶层,艺术品依然是陌生的领域。于是,一方面,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比如经营餐饮的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蓝以2000万人民币拍得刘小东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张晓刚的作品《血缘系列:三位同志》在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以211.2万美元拍出,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城市里的中产阶层对艺术依然敬而远之。
“没时间关注艺术”
任职跨国公司部门经理的一位上海精英表示,财经媒体是他关注的首选,可是对于有关艺术的内容他说:“以前还看,现在则很少看。”不是因为“没兴趣”,而是“没时间”,“太忙了”。
在上海开贸易公司的一位台湾老板平时爱看报纸、网站,“从地方新闻到专业经济报道都有”,休闲时关注旅游和赛车,生活中和艺术相关的东西则只有电影。至于艺术展之类的活动则从不参加。谈不上有没有兴趣或者有没有时间,而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和此类活动有关。
还有的公司白领表示,只想关注让人“休闲放松”的内容,艺术“太费脑筋”。
中国中产不够富有?
上海当代艺术馆创意总监陆蓉之对此的解释很简单——“他们还不够富有”。从事艺术策展长达三十年的她认为,大部分的中国中产还没有富有到消费艺术品的程度,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富照顾到这个精神层面。另外,大部分中产属于技术精英人群,他们务实和规范化的生活习惯也使他们对艺术这样相对务虚的东西不感兴趣。
陆蓉之说:“中国内地目前购买艺术品的大部分是富有的大老板们。足够的财富之外,他们‘号令天下’的心理欲望也促成了购买艺术品的另一个动机。白手起家的经历、天马行空的性格,使他们乐于陶醉于艺术品投资这样的买卖行为,虽然他们很可能并不懂得欣赏。”事实上,张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过,她对艺术并不怎么研究。
成功经营高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的女主人翁菱认为:“现在的艺术品拍卖有误导性,媒体的报道也有误导性。艺术仍然缺乏社会基础,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并没有那么乐观,还在起步阶段。”她认为:中国的艺术家、收藏家以及所有艺术品的需求者的心态都尚待成熟,而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年时间。
艺术在中国需要大众的参与
事实上,一部分中国策展人已经开始努力让艺术走向大众。诞生于2005年的大声展就是其中一例。四位策展人希望给新一代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他们找到了中国现代传播集团作为合作方,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媒体行销方法,亦即通过展览去销售它的广告版面,而不是通过售卖艺术作品来获得回报。07年的“大声展”在广州、上海、北京和成都四个城市展出。展览很大胆地把新锐艺术家们的设计作品放在了Shopping Mall中展出,让巨大的人流与艺术不期而遇,颇有点人人可以享受艺术的意味。
大声展的参展者均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用总策展人欧宁的话说就是:“艺术就在生活里”,“人人都是策展人”,只要你“有话想说,那么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
翁菱认为,当代艺术就是用任何可能的媒材来思考和对话与生活有关的一切现实及非现实的东西,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社会现实中,城市的剧烈变迁,传统意识的摧毁,都是艺术家的最好的题材。“如果某个艺术展讨论了你正在经历的思考,对你来说这就是好的展览、好的艺术。”
陆蓉之更愿意从“大众化”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她认为整个20世纪艺术都在趋向于更加大众,今后也一定会从“少数艺术家的喃喃自语”中解脱出来,走进大众生活。而设计是艺术大众化的入门阶段,这就是她推崇的“生活美学”概念。比如成功的商务人士希望通过有品位有设计感的衣着来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