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北宋钧窑鸡心罐谈钧窑的鉴定要点
2009/3/6 18:50:22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此话在今天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钧窑瓷器身价之高昂在现实中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钧窑是宋代一支异军突起的名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陶瓷业更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成为中国陶瓷业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经考古调查和发掘,证实钧窑烧制在北宋初期就已日见成熟,其产品也相当精良。到了北宋后期,具有丰富经验的制瓷工匠,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胆创新,突破了铜在釉中的作用,使钧瓷窑变釉的色彩缤纷,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而且还被宫廷垄断为“御窑”,并严格禁止民间烧造。钧窑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往往产生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在窑变中千变万化,自然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图画。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说。古人曾用“钧与玉比,钧比玉美”、等来称赞钧窑瓷器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北宋宫廷钧窑御用瓷的造型,主要有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陈设品有花盆(带托)、奁、胆瓶、三足炉等;日用品有碗、盘、洗、罐、碟等。北宋钧窑是北方青瓷窑系,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汁凝厚施釉均净有乳釉之称,其釉色主要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有的多种釉色交相汇融,千变万化,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宋钧瓷的圈足多施薄薄的麻酱色保护釉。底足大多上乳釉,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在烧制时工艺十分高超和考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器型制作非常规整,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胎釉选料优质精细,在制作釉浆用水方面也十分讲究。因为各种金属元素及矿物质在窑变时非常敏感,铜元素更为敏感,所以当时在制作釉浆时均用纯净的颖河水。其二,器物在制作过程中,分两道工序烧成,先用低温把坯胎焙烧,然后再浸釉,入窑时采用一钵一器,有的用支钉托烧,一般为3-5个细小支钉,有的采用垫饼烧法。
笔者收藏一件当时北宋宫廷钧窑御用采用垫饼烧法的鸡心罐,,高13.5厘米,腹径1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主体造型为鸡心鼓状,亦称鸡心罐,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器口薄并内收口沿微微内斜,器身挺绣,足部内敛,底上有弦纹,底及足涂芝麻酱色护胎釉,并见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蟹甲壳”。(见图片1)器物内外施釉,天青乳浊釉层丰厚,釉质浮浊莹润,底部施天青色乳浊釉。
该器釉层肥厚,玉质感强
稀稀疏疏明朗如珠的气泡散布在釉层中布满全器,放大镜下显得十分饱满、清晰、明亮(见图片2)近看可见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的“珍珠泪痕”。(见图片4)釉表的棕眼甚多,大小不一(“蟹行痕”见图片3)
釉薄处呈羊肝色。口沿边棱因釉较薄,出现棕色的出筋,俗称“紫口”。其器底有细小磕断釉处,从此断口处可见细腻的糯米状的灰褐色胎骨。外釉层表面有多条“蚯蚓走泥纹”。(见图片4)
,釉面见两小铁质斑痕。此瓷器见天青乳浊釉面,玫瑰紫窑变,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和丝缕,犹如蔚蓝的天空中忽然涌现一片形如流云的灿烂晚霞,使人叹为观止,正如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的一样。这是经过窑变出现的神奇色彩,全器造型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