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专家细说“鉴宝”内幕
2009/3/6 18:50:22
俗话说:"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国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趋红火,收藏,正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中国内地最"火"的投资方式之一。与此相辅相生,作为疏通文物收藏渠道的首要环节lDlD"鉴定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当收藏者怀揣"宝物",期望自己一夜暴富时,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今天,谁来为我们鉴宝? 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走进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夏志峰。
事例 古玩行当“奸诈”知多少
"古玩行当的奸诈由来已久",夏志峰一针见血地说,自民国时期以来,古玩行业就存在两种奸诈: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目前市场上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把真的说成假的意在据为己有。他举例说,有人拿了一个乾隆时期的寿桃形瓷壶,鉴定者一眼就看上了这件文物,想把它搞到手,就故意说文物是假的,然后让另外一个人花了很少的钱把这个东西拿下。
更多的情况是把假的说成是真的。记者在郑州古玩市场曾碰到一位退休干部张大爷,他看中了一个"明代"青花瓷瓶,怕自己眼力不行,就请专家鉴定,经鉴定是真的后,就倾其所有买了回来,谁知是一件赝品,张大爷气得病倒在床。"古玩市场道道太多了,不但文物假货多,鉴定也是假冒的也多呀。"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汝窑珍品——碗
夏志峰说,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确实有些人可以看出东西真假,具备一定的鉴定能力,但他们出具的鉴定书,往往与实物不符。他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因为他拥有知名专家写的鉴定意见,认定是唐、宋时期的文物,但这些东西一看就不是文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夏志峰认为,这是利益使然,因为社会上文物鉴定的收费,是按估价的10%收取的,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就越高。另外,有些人和有关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联手,将赝品说成是真的,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他提醒收藏者说,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对民间出具鉴定书,只从一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一件文物有无收藏价值,从来不给文物估价,收取的费用也很低,一般是按物价部门的规定,每件20元。如果你拿到了某个专家或某个团体的鉴定书,市场价标得很高,你就要小心了,事实上,只要是标出了价格,鉴定的权威性就要大打折扣。
问题 古玩为何真假难辨
投资古玩的风险是买到假货,而让广大收藏爱好者最烦恼的也正是真假难辨。究其原因,夏志峰认为,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假东西多,作伪手段不段翻新、提高,不经磨难、砺练出一双"慧眼",是很难识别的。
中国曾出现过四次作伪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个高潮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连乾隆皇帝也难辨真假,当时好多的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第三个高潮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个高潮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种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仿造的东西五花八门,作伪手段更为高超,造假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有了一定的分工,市场逐步专业化。
出于提高鉴定技能的需要,夏志峰经常下去暗访各地的造假作坊。他说,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