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读享—陈玉慧的午茶时光
2009/11/10 20:13:48

  小聚,喝咖啡,聊书谈天....................................
 
我的人生因此在彼时有了另一种风景。
所有要说的都说了,事关China……
事关瓷与爱。──陈玉慧
 
故事从十八世纪的西方开始,从前从前,一位矿物学者爱上有夫之妇,于是以枪战决斗断定爱情结果,孤单的学者死里逃生,伤心之余,他出发到中国,邈远的东方,为男爵寻找制瓷秘密。渐渐地,他深入这片广旷的土地,以其科学知识与习得的中文,甚至进入皇宫内苑,成为皇上的宠臣。他沉溺于瓷器与爱情的找寻,并誓为其奉献生命……
 
【附录】
  萨克森血碗
  写在China之后
 
小说本来取了许多名字:瓷泪,萨克森血碗,德列斯登来的男子,昌南。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决定直接叫China。因为China一词源于昌南,制瓷之地也,中国也。
 
最初发想故事时,想到的元素包括西方矿物学者、中国皇帝和玉石。那时还未想到瓷。
玉石是中国文化精神,对我而言,最能具体而微象征中国文化思想。我决定以玉为题,大约有一整年光景,我寻找与玉石相关的材料,愈来愈确定,中国人与玉的关系密不可分。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我看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打算从这里出发。我是那个站在东西之间的人。我在东方,我也在西方。
想象一个西方遇见东方的故事,因为想说,毕竟西方无法体会东方,而东方一样也不能暸解西方。英国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不都说过了?
整部东西文化交流史其实是一部误会史。
 
玉是玉皇大帝的玉。
玉是贾宝玉的玉。
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玉。
我发现,为了制造出玉的质感, 中国人发明了瓷。
 
China,昌南。
瓷即说明了中国物质文明也指出精神文明。是实用美学的极致。瓷器是中国人于三千多年前的发明,西方人则花了数世纪模仿,一直到一七○九年才破解了秘密。
解开秘密的人是贝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ettger)。他本来是位怀抱天大梦想的炼金师,被普鲁士皇帝监禁,逃到萨克森王国,奥古斯都强王仍然拘留他,希望他能炼出什么来赚取财富,贝特格决定放弃炼金梦想,先行炼瓷,因为瓷便是白金。他日以继夜地在埃布尔兹堡进行实验,以萨克森各地征收的土,以不同比例,呕心沥血,最后大功告成,不但做出了白瓷,也做出了宜兴茶壶。
 
难道,容我假设,难道贝特格从未梦想过前往中国?景德镇?
应该梦想过吧。
那些年,他酗酒终日,最后酒精中毒,过劳而死,死时才卅七岁。一个传奇人物,是他,带领我走进麦森(Meissen)的世界。是他使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瓷器成为奥古斯都二世炫耀国力的最佳武器,成为乾隆辉煌艺术盛世的对照,也成为China一书的主轴所在。
 
瓷器在麦森被称为萨克森血碗。可见瓷器不只是用火和土烧成的,更是血与泪。好瓷凝聚的可是情感。无有情感,无有瓷魂。
而瓷器与爱情是这世界上最容易破碎的二种东西。我扣紧这二线主题,继续扩大时空与场景,注入文化情愫。副旋律节奏有快也有慢,副题也很多,诸如宗教自由,权力斗争,艺术的模仿或伪造,或者十八世纪工艺史。
 
我刚开始写小说时,对瓷泪这个名字很着迷。所谓的瓷泪,是定瓷釉面下流的积釉产生像泪水般的痕迹,也是鉴定宋瓷的标准。
为了创作这个题材,我做了功课,写了笔记。首先和很多人一样熟读殷弘绪的饶州书简,在十七或十八世纪,多少欧洲制瓷秘辛,这书简一直被人捧读再三,那些年,神父被中国瓷人接纳,一些瓷人也接受神父的教义,并说了制瓷秘密,那便是瓷器文化交流的肇端。
自从贝特格发明硬瓷后,整个欧洲都在暗中较劲,麦森的工匠成为各地争相延揽的专家,但他们全数被软禁般住在埃布尔兹堡,无法出走,出走的人皆翻过高墙,还有人因此摔死。没摔死的人去了他地,但大部分人也不知真正秘密:高岭土和瓷石的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