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春拍”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值认知
2009/5/4 23:41:44
一、香港苏富比:策略的胜利还是明智的妥协。
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1.3亿落槌,原因虽然是香港苏富比精心采取了多项精心策划,包括“撷芳迭彩──香港苏富比三十五年书画精选”、“重要私人收藏齐白石精品”等19、20世纪名家佳作共计250件等。但竞逐激烈,传达出藏家对品优作品的肯定,129,775,500港元的成交额,更是超预先估价近一倍,总成交率按总成交金额也达到95.5%。而国内刚刚完成的几场大的拍卖也表达了这一趋势。这再次证明中国书画精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稳定性,那怕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当然,面对市场态势香港苏富比更多地是在妥协,并在这种妥协中发现机会。香港苏富比这次拍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当红艺术家的作品成交大幅度流拍、价格大幅缩水的背景下,2009春拍拍品的数量相比2007年少了40%左右,但并没有撤销哪个板块,只是总量上进行了壮士断臂式的缩减,尤其是当代艺术品,此次调整幅度最大,可谓是首当其冲。
如果我们不把香港苏富比的此次拍卖作为一个个案来研究,而是当成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一个重要看点,在分析了国内十大拍卖行已经进行或即将进行的拍卖及其结构来看,香港苏富比的结果可能更加“国际化”、更加柔和,显得不那么地惨烈。而国内的情况可能会叫人更加惊异。如果我们不去平铺直叙,我们愿意分析最值得关注、最有意义的亮点:中国书画与中国当代艺术。
二、中国书画表现令人兴奋。
2006年~2007年中国书画行情的调整,在进入2008年后逐步地进入底部,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这种迹象非常明显。特别是近现代已有定论的书画大家、巨匠及大师的精品力作,是人们不断关注与追逐的对象。古代书画的经典名作,更是表现坚挺,让人充分体验到了一种经典的文化力量。中国书画的不俗表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走向低迷的关口,给人们一种惊喜与信心上的支撑,在这个时候,我们再说中国书画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脊梁可能并不为过,毕竟,在快速的滑落过程中,我们太需要一种主心骨式的支撑。中国书画的表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原本不断生长的价值所在,让恐慌的双眼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线光亮。在文化精神的向度下,代表性画家、代表作品、经典之作所构成的关于艺术的内在核心价值,在市场的一次次冲击与教育下不断地深入人心,原创性与创造性的艺术价值判断视角也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对学术的认识与价值判断。我们说,市场一旦有了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支撑,资本一旦找到了艺术品价值的接口,中国艺术品市场就会在市场的推动与资本的牵引下,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书画的表现,从2003年~2009年春拍,历经6个年头的脚步声,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经典的力量,以及价值发现的力量。
三、中国当代艺术踪影隐现,引人反思。
如果说2009年春拍中国书画还是一大看点的话,一向高调的中国当代艺术却爆出了大冷门,在春拍中,几乎是难觅踪影。不少人都在问,中国当代艺术怎么了,从高歌猛进到不见踪影,几乎是一瞬间。是什么力量让一种艺术奇迹变成了空白的奇迹。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核心的,我认为是一种价值体系在怀疑与置疑中不断走向解体,没有了价值体系支撑下的价值认识,一定是随机性极强而又风险极大的市场状态。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在今天这么弱不禁风,并不是当代艺术本身的错误,而是现存的有关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导向出现了偏差。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并不长的快速发展中,被西方中心定价原则及既得利益这么一个小而又小的圈子所绑架,价值认知、判断出现了大的偏差,而吞下这一苦果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市场,只能是在市场的误导下跟风而行的所谓投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