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受困于产业规模化 石湾公仔成长遇阻
2011/3/30 23:41:26



  看似红火的市场背后,不但长期徘徊于国内中高端艺术收藏品市场和大众家居陶艺消费市场大门外,而且受困于产业规模化,“石湾公仔”遭遇成长的烦恼。

 
  “今年公仔的订单要排到年底才能做完了,春节至今到处物色,但仍然很难找到制作石湾公仔的技术工人。”去年11月刚刚入选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黄志伟,一开春就有了新烦恼:名气飞升后上门的收藏家络绎不绝,很多原作早就被买走,而春节前工作室内的限量版作品存量直线下降,越来越多买家干脆提钱来订货,但工作室的生产已难以应付,现在已不敢再接订单了。 
 
  石湾公仔偏重于历史人物题材是其成长的现实阻力 
 
 
  数千年来,石湾公仔不但是个艺术活,还是一个手工活,每年靠手工生产的有限产量,在近年红火的石湾公仔艺术品投资市场上显得捉襟见肘。
 
  长期从事建陶营销的大明古韵执行董事、中国建陶协会副理事长谭浩深也感受到了这种红火。但是,他也很明确地指出,这种红火的背后其实存在隐忧。“石湾公仔仍然只是小圈子‘把玩’的藏品,虽有很高艺术价值,但长期以来藏在闺中人未识。目前离开了石湾,出了佛山,石湾公仔难登大雅之堂,在国内其他城市单独销售石湾公仔的门店寥若晨星,无论是收藏家还是市民大众,接触到石湾公仔的机会非常少。”
 
  “小公仔”的“大烦恼”
 
  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石湾陶塑艺术,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但与官窑出身的景德镇瓷器相比,显然不够其响亮,在高端艺术品拍卖场上更是鲜见身影。
 
  记者通过网络随机访问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发现,除了佛山本地人,绝大部分外地人表示对石湾公仔闻所未闻。记者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的陶塑作品《龙之尊者》图片给网友看,虽然有人表示有见过类似的图片,但没有留心其产地,或认为只是一件普通陶塑作品,不少年轻人则表示不感兴趣。记者上周六下午在石湾南风古灶公仔街,虽是周末,但见到的市民游客并不多,一些游客虽对惟妙惟肖的公仔啧啧称奇,却只看不买。一位80后对记者说:“公仔很漂亮啊!可没有到爱不释手的程度。”多家公仔铺的老板称生意一般,有老板告诉记者,“旺季一般是年前,佛山、广州、港澳以及东南亚的华侨买主多一些。平时就非常清淡。”在一家公仔铺前,摆放着大量出口退订的外销陶罐在促销,每个15元到60元不等。
 
  身为中华收藏家联合会副主席、年近八十的广东收藏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梁戊年,家中收藏了很多景德镇瓷器珍品,却没有一件石湾公仔。他对记者说,“我欣赏石湾公仔,并承认石湾公仔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但收藏价值无法和官窑景德镇相比。”
 
  石湾公仔都是靠企业、陶艺家个人单打独斗,系统营销推广是其短板 
 
 
  由于传统的石湾陶艺题材陈旧,与现代人的室内设计偏现代的时尚家居风格不吻合,难以引起大众消费者广泛的共鸣。据统计,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仅有200多个会员,而景德镇瓷器的收藏家协会是国际性的,有几十万人。与陶瓷年产值早已破百亿的景德镇相比,石湾公仔产业的成长非常缓慢。
 
  景德镇美协副主席范敏祺说, “‘景德镇’三个字属于全中国,景德镇的瓷器都顶着这个光环,即使是地摊上的低档次摆件也受到消费者的认可;相比之下,虽然人们也喜爱陶塑艺术,但却无法追溯出‘石湾’的身份。”
 
  除了没有“官窑”的身份和名气外,产业化也是制约石湾公仔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石湾瓦、甲天下”的盛名,仅仅在佛山的建筑卫生陶瓷身上可以看到延续,有千年历史的石湾公仔产业,虽然培育出了石湾美陶厂等龙头艺术陶瓷企业,但是各自为战的个人小作坊仍然占多数,年销值超过500万元的大师作坊寥若晨星。截至2010年整个艺术陶瓷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