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尊贵 最重莫过汝瓷
2014/4/3 22:15:37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此天造之物说的就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以制瓷而闻名的城市,全国也就那么几座,但能称得起瓷魁之乡的,仅有汝州;以瓷色闻名世界的,历史上也就那么几种,但能称得起瓷界魁首者,唯有汝瓷。中华民族的祖先,将蓝天白云的颜色渲染在汝瓷上。于是,汝瓷的历史是那样辽阔深远。古朴的汝瓷延续着太阳的亮色和热情,舒展着蓝天白云的纯洁和明快。汝瓷,用坚硬的质地书写着中国的历史。汝瓷,却又脆弱着月亮般的纯洁和忧伤。自宋以降,由于经过战火的洗礼,每一片汝瓷,都显得弥足珍贵。沧浪之水,曾洗去过汝瓷里的民谣激荡。历尽沧桑,却抹不去后人对汝瓷的神往。
汝瓷来源,与宋徽宗的一个梦有关
关于汝瓷的来源,一直有着美好的传说,重要版本与北宋徽宗的梦有关。
据传,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成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
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其实,“雨过天晴云破处”这种描绘汝瓷的最早提法并不源于宋徽宗,而是源于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荣。当时,柴荣将柴窑的特点写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由于天青色确是汝窑一大特点,又因宋徽宗在文化上颇有建树,后世传说便为汝窑的诞生附会上了宋徽宗的梦。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顺理成章,就被赋予了汝瓷之名,又因被北宋皇室垄断,史称“汝官瓷”。北宋末年,金兵攻宋,汝瓷技艺失传,南宋时已“近尤难得”。
近千年的兵灾战祸、沧桑巨变,汝瓷传世珍品不足百件。虽然后来的元、明、清等历代民间窑场仍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抱憾未成。
新中国成立后,海内外陶瓷艺人也梦想天青釉再现于世也终未成功。以至于不少工匠叹呼:“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如此,更为汝官瓷蒙上了神秘色彩。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要“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的专家们研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州原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经过几代汝瓷艺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已恢复研制出了汝窑豆绿、天蓝、月白等釉色。
土与火构筑,汝瓷吸取了水的亮色,渗透着火的灵动。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经过艺术之手的揉捏,成了有着活生生灵魂的汝瓷,复活成一个高贵纯洁的永恒。
北宋末年,汝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人们常说“五大名窑,汝之为魁”。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粗陶出现于细瓷之前,而“瓷”则被称作是精细化了的“陶”。
1978年11月上旬的一天,汝州阎村几个农民翻土时翻出了一件艺术的瑰宝——仰韶时期的彩陶缸。该彩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盛有先民的骨殖,应为陶棺。上面的彩陶画占了缸面的二分之一,一只鸟叨着一尾鱼,面朝一把大柄石斧,这便是穿越6000年光阴灿然呈现的稀世珍宝《鹳鱼石斧图》。2003年7月,彩陶缸被国务院定为67件国宝之一,从此秘不示人。
光阴流转,从遥远的仰韶文化至北宋年间,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然炉火纯青。此时的汝州,已经成为了北宋官窑——汝窑的所在地。
北宋早期,宫廷使用的是定州的白瓷,到了后期,开始“惟用汝瓷”。
宋代皇室尊奉道学,宋徽宗赵佶更自称是道君皇帝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