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师”?“大师”是谁?
2017/4/15 11:25:27
纵观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从来不曾有过一个词能像今天的“大师” 这样极度时髦。它几乎令整个工艺美术行业为之兴奋,为之倾倒,为之癫狂。不惜 一切代价,甚至冒倾家荡产的风险 ,也要拥有“大师”头衔,进而挤进更高级别的“大 师”行列,是当下中国工艺美术界绝大部分人的追求与梦想。于是,各种名目繁多 的“大师”,便应运而生、接踵而至、堆积如山、数不胜数。如果以见报率、出镜率、 口头禅等为标准,来评定新时期十大流行时尚名词的话,“大师”应该可以入列。 于是乎,坊间一个流传已久、甚广的幽默,我们便不得不信了:在世界瓷都景德镇, 一不小心,上个公共厕所就有可能遇到数个不同等级的“大师”……“大师”是谁? 谁是“大师”?学术理论界已经到了不能再腾挪躲闪的时候了。
先贤释“大师”
中国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下,“大师”是个历史非常悠久、内容十分庞杂的文化史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大师”一词即已被历史文献广泛记载。如《诗经》、《周易》、《周礼》、《春秋左传》、《孟子》、《荀子》等等先秦文献都记载有“大师”。此后直到近现代,在我国数千年的文献典籍中,从来就不曾中断过对“大师”的记载。当然,我国浩瀚的历史文献也告诉我们,“大师”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不是一个确定性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典籍中的“大师”所指不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文献典籍甚至相同文献典籍中的“大师”所指也未必相同。经过对部分代表性古典文献中的“大师”进行初步梳理、归类、研究与解读,我们认为“大师”大致有如下五种判断:
其一,指大部队。在《周易·同人》中,即两次提到这种“大师”。“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相同意义的“大师”,在《春秋左传》中也出现过:定公四年十一月庚午,“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
其二,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之一,又称“太师”。它与太傅、太保一起并称为“三公”。这种意思的“大师”在《诗经》和《春秋左传》中都有。《诗·小雅》中有“尹氏大师,维周之氐”;《春秋左传》则有“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其三,指古代一种乐官。在古文献中这种记载更加广泛,如《周礼》有言“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孟子》有语“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荀子》则有“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稍晚点的《汉书》亦有这种意思的“大师”:“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唐代学者杨?在《荀子注》中说:“大”读“太”。可见,该“大师”也可写成“太师”。
其四,对学者的尊称。司马迁的《史记》或许是最早记述这种意思“大师”的历史文献了。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有文:“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helli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