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之美:雨过天青 幽微清静
2017/6/14 17:47:36
核心提示:汝瓷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民族审美精神的最好诠释。它们在八百年的时间里,铅华褪尽,和光同尘。
一 汝瓷的美
在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件器物,都不是简单的物品。首先是道,然后是器,最后才是用。
瓷,是金、木、水、土、火的奇妙交汇,所有这些因素,唯有在心灵上,才能得到升华,达到入微入神的唯美意境。不同的瓷器,有不同的精神内涵。
同样是青花瓷,元青花的图案以卷草纹、缠枝花卉纹为主,因为元人是游牧民族,水草是他们的生命的来源。他们的眼中,是辽阔的大地、无际的苍穹,其器型饱满,磅礴,浑圆。明青花的图案,则是文人的情调,梅、兰、竹、菊,渔、樵、耕、读,山中宰相,林下高士等等。
汝瓷既不以炫色取胜,也不借助图案说话。
汝瓷,它一动不动,与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它一默如雷,令你的心情开始颤抖,震荡不已。
汝瓷的哲学意蕴更为深邃、本真,是禅、儒、道的合一。
二 历史上的汝州
汝州的位置很独特。地处中原西南一隅,伏牛山、嵩箕山两条山脉南北相抱;西北天门有阙,与西安、洛阳两大帝都相交;东南地户敞开,与江淮、江汉两大平原相连接。
汝州既居于文明的中心,又非四战之地;既是世外桃源,又与外交通无阻;既适合高士隐修,又能不失时机,把所体悟的之“道”奉献出来。
在远古,汝州有两位隐士,一位是黄帝的老师广成子,一位是尧、舜的老师许由,对华夏文明的诞生和成熟有着伟大的贡献。
东汉、西晋、北魏、唐,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汝州则是朝廷的后花园。
东汉,佛教还没有流行,就有僧人在汝州风穴寺弘法。
北魏时期,南朝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从建康经安徽天柱山,一路到洛阳行化。在汝州停留,讲《法华经》。今法行寺,原名“法华寺”,即是为纪念宝志和尚而建。寺内有宝志和尚的衣冠冢,唐代建有法行寺塔。
唐开元年间,天台宗的贞禅师在洛阳弘法,因都市喧嚣,来到汝州风穴寺静坐参禅。圆寂后,被唐玄宗封为“天台七祖”。
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汝州安定。临济宗第三代的两位高僧同时来到汝州,一位是南院(南禅寺)慧顒禅师,一位是西院(西禅寺)思明禅师。南院慧顒的弟子延沼开悟后,在风穴寺弘法,将命悬一线的禅法发扬光大。一时,汝州成为天下僧人心目中的圣地。《风穴志略》云:“至南院以下,皆佛祖正传,灯灯相续。彪炳史录者,虽曰不尽出于风穴,然源流相承,肩比踵接,汝海宗风,一时独盛。固亦法运中云龙风虎之会也欤!”
三 北宋的汝州与宫廷
到了北宋,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汴京与洛阳之间。汝州为直隶州,与东、西两京成鼎足之势。政治斗争中失意的元老如文彦博、司马光、富弼等人多居住洛阳养老。汝州则是朝中大臣的贬谪之地,即将起用的大臣临时落脚之地,也是政坛新秀的培养之地。名臣硕儒、才子文豪,如吕端、杨亿、富弼、王素、王随、欧阳修、程颢、程颐、范纯仁、章惇、张商英、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蒋之奇等等,都在汝州任职、访友。
这些文化精英,来到汝州,无论是贬谪还是升迁,是投亲还是游玩,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就是寻访高僧,参禅问道。
宰相王随(约975—1033),拜谒风穴延沼的弟子首山省念禅师,得言外之旨。临终前手书一偈曰:“画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云。”
翰林杨亿,真宗年间任汝州知州,拜访延沼的徒孙广慧元琏禅师。杨亿自负才高,见面就说:“布鼓当轩击,谁是知音者?”三言两语,杨亿不知如何回答了,唯唯诺诺。元琏一笑:“草贼大败。”
两人谈到深夜,杨亿说:“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