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成为一种产业——看钧瓷产业如何破茧
2009/3/6 18:50:29
12月28日,连续3届为博鳌亚洲论坛生产“国礼”的禹州荣昌钧瓷坊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是禹州市钧瓷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缩影。
此前的11月22日,以中国古陶瓷协会名誉会长耿其昌,副会长李辉炳、王莉英为首的120多位中外陶瓷专家聚集禹州市,对钧瓷精品生产和创新,尤其对钧瓷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大加赞赏。专家们认为,当宋代五大名瓷中的汝、官、哥、定等瓷种正为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恢复生产绞尽脑汁寻找对策时,同为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已经一骑绝尘,驶上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高速公路,形成光彩夺目的钧瓷文化产业。
那么,钧瓷是如何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呢?
钧瓷是中国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财富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与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钧瓷以铜的化合物为着色剂,烧制出巧夺天工的多彩釉色,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由单一的青釉走向“出窑万彩”的开端。神奇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特征,成了钧瓷区别于其他瓷种的独特标志。
20世纪50年代,钧瓷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关怀下,开始恢复生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钧瓷一直处于无序发展和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流传了千百年的俚语难道错了不成?
祖先留下了聚宝盆,后人只会供着、敬着,却不会从里面要出座金山、银山。20世纪90年代中期,禹州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感到,钧瓷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大力开发和弘扬,要让钧瓷生产尽快成长为禹州市的文化产业支柱。钧瓷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财富。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不可缺少钧瓷这一中华瑰宝。
1996年11月19日,禹州市政府在香港隆重举办“中国钧窑艺术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陶瓷艺术家聚集一起,对钧瓷的发展进行研讨。国内外40多家新闻媒体对钧瓷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正是由于这次在香港引起轰动的展览,香港回归时,河南省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便选定了禹州市钧研所精心烧制的一对特大钧瓷花瓶———《豫象送宝》。
随后,1997年6月,“中国钧窑珍品交流展”又在日本成功举办。1999年4月,作为“国家名片”的钧瓷邮票,在禹州市钧官窑遗址隆重发行。1999年6月,钧瓷又出现在昆明世博会上。一系列让钧瓷推向世界的举措,终于使古老的钧瓷向世界展示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钧瓷是文化商品,在市场中定位是保持生命力之所在
随着“钧瓷热”的迅速升温,禹州市钧瓷生产得到跨跃式发展,生产厂家从过去小打小闹的几家一下子发展到80多家,其中有40多家已经从家庭作坊式转变成规模生产的厂家。为引导钧瓷发展,2002年3月,禹州市率先在全国设立了陶瓷工业局,出台了《钧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对钧瓷生产经营的范围、资格、包装、等级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进行钧瓷市场规范化建设。
是商品,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钧瓷最成功的市场化推广运作,是荣昌钧瓷坊的“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系列产品连续3年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礼品礼赠参会的40多位各国政要。“国礼”这一文化附加值的成功开发,使每件钧瓷价格升至数万元之巨,且以批量进行编号生产,这在钧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今年4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结束之后,秘书长龙永图专门向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发来感谢信,称“来自河南的钧瓷作为论坛指定的唯一国礼,深得各国领导人的喜爱,为国家争了光,为论坛添了彩”!
荣昌钧瓷坊紧盯市场搞开发,进军博鳌亚洲论坛取得成功后,各个钧瓷厂家纷纷效仿,金堂钧窑开发生产的“至尊金鸡”、孔家钧窑生产的“伟人尊”,王府钧窑生产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