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读帖
2009/3/6 18:50:25
今年初春的一天,文友从北京打来电话,说一星期后要来汝州看《汝帖》。我慌了神,因为作为一个地道的汝州人,且还以"文人"自居,却对《汝帖》并不十分了解。只知他是汝州的"三宝"之一,清代诗人孙灏在其所作的"三宝"诗《汝帖》中写道:"望嵩楼高高入云,旧藏汝帖天下闻。松煤拓纸岁万本,良司厌苦征求纷。楼瓦飘零碑坠地,过眼烟云等闲弃。谁从灰烬拾遗珍,石烂犹存古文字。"此诗写出了《汝帖》在明、清时代的盛誉和历尽乱世,残毁翻新的情景。作者坚信即使石碑经过无数次倾覆竖立或者石烂如泥,其光辉也会长存于人间,碑帖中所记文字史料,书法艺术将是亘古不灭的。
我连忙打开电脑,鼠标轻轻点击"中国碑帖拓片网",在闪烁的荧屏上,图文并茂的《汝帖》便赫然入目。黑底白字,拓片似在婆挲起舞,释文蹦蹦跳跳钻进了眼帘:"《汝帖》--中国北宋汇刻丛帖。宋大观三年(1109年)八月河南省汝州郡守王 采集《淳化阁帖》、《绛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刻成,共十二卷,每卷首均刊目录,卷末刻帖的数目,自皇(仓)颉至五代郭忠恕,共77家又23种,宋刻汇帖有目录者不多见。因刻于汝州,故名……"
关闭电脑,闭目静思,那一行行或飘逸俊秀,或遒劲浑厚的书法作品像一串串青色的文化精灵飞翔在我意识的天空。浮想联翩,情难自抑。此刻,坐在家乡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我思想的触须仿佛穿透了800多年岁月的风雨,而最终降落在乌黑铮亮的石碑上,碑虽无言,文虽不语,但书法艺术的薪火相传。8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江河改道,朝政几易,碑帖历经了多少磨难和摧残而最终保存下来,在碑帖艺术的长廊中熠熠闪光。生活在这块文化沃土上的一代又一代"汝州人",以其对碑帖艺术的独有情钟,担当着艺术的传承,为汝州的地域文明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是的,在浩渺无垠的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汝帖》堪称为古代碑帖中的珍品,明清时代曾驰名华夏,与《淳化阁帖》、《泉州帖》和《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价值连城。曾任河南巡抚的清朝碑帖学家毕秋帆在其所著的《中州金石考》中称赞汝帖"真宋室之鸿宝也"。《汝帖》是古老汝州厚重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踏着一路春光,文友如期而至。文友酷爱我国的碑帖艺术,在这个领域内造诣颇深。他说来之前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了《汝帖》原石的宋拓本。剪方装,共12卷,分6册,总计130页,纵28.1厘米,横19.4厘米。另附题跋1册。此帖镌刻维肖,粗漫传神,第8卷齐樊逊书"逊"字"系"部确实可见,纸墨醇古,为宋拓传世孤本。此本1-6册目面有周铨题字刻签,第7册为翁方纲题字刻签,有翁方纲、桂馥、张伯英等跋19段。裱边有翁方纲跋28段,"周铨"、"纬卷"、"小蓬阁金石"、"覃溪鉴藏"等藏印62方……
文友娓娓而谈:"能在《汝帖》的故乡亲眼目睹到800多年前镌刻的金石,实属三生有幸啊!"文友说到这里眼睛里闪出了狼一般贪婪和渴求的绿光。
文友征尘未洗,便让我领他来到了珍藏《汝帖》的汝瓷博物馆。汝瓷博物馆位于原汝州学宫内。盛世兴文,被风云岁月侵蚀和时世遭毁的学宫,南部至今已修葺一新。学宫最南端是明伦堂,南临中大街,是一单檐硬山式建筑,斗拱脊饰齐全。出文明坊一直北走,两厢殿堂林立,院内花卉争艳,绿草如茵。心旷神怡之中抬头看到了学宫内最大的殿堂--大成殿。古代,这里是人们祭拜孔子的地方,大成殿两侧廊房,东为汝瓷展厅,西为《汝帖》展厅。走进幽静的博物馆院内,油然升起一股悠远、凝重、肃穆的历史感。在刘品馆长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珍藏金石的展厅。轻轻推开厚重的木门,如同启开800多年前岁月的屏障,艺术的墨香飘然而至,仿佛钻进了我们的肺腑。远道而来的文友双目合实,双手并拢举起,长久地站立在门前祈祷,那份虔诚让人望而起敬。
迈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