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新探
2009/3/6 18:51:40
                柴窑新探                  (柴窑的发现与发现的柴窑)
                                                  女娲故都 陶瓷山人
  一、柴窑的基本情况
1、定义  2、特点  3、历史 4、探索
  二、为什么柴窑会在柴城
1、御窑的时代背景与柴世宗的统一大业
2、重要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
3、在此筑城建窑的军事目的
  三、发现柴窑瓷片的特征
1、四大特征的特点
2、时代特征、制瓷工艺和图案
3、窑址
4、几种传说,有关问题和相关资料
  四、结论
附:1、注
    2、图片
    3、寿圣寺及寿圣寺塔资料(2006.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柴窑新探
  一、柴窑的基本情况
1、定义  柴窑是以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命名的窑口,是历史上著名的御窑。据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后周显德时(公元954——959年),世宗柴荣在郑州一带建立的,据说当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当时制瓷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产品。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只是柴窑的产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传世的柴窑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由于烧造时间短,很难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较早记载见明*宣德三年(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普》一书,“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后因柴窑只闻其名,不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很少提及。
2、特点  对柴窑的特点,古人集中地概括为一句话,12个字,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其他资料记载也有多种,在颜色不光只青色,还有黑、黄、白、酱釉、芝麻酱色多种。如乾隆咏柴窑诗句中,称清宫所藏几枚柴窑皆黑而无青者,清人杨望泰就认为柴瓷“其色黄”。《古玩指南》曰:“所谓‘青如天’乃淡蓝之青瓷也,柴窑以天青色为主,其他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又有一种不上釉者,呈现黄土色,即后代所谓铜骨也。”乾隆《咏柴窑碗》曰“足土口铜”,“夷门广牍载,柴窑世传周世宗时所烧,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在器型上,清宫中旧藏柴窑碗数枚,据记载还有瓷枕等其他器型。
3、历史  《古玩指南》记载“论瓷器者,首曰柴、汝、官、哥、定”,“而最著名者,为后周之柴窑,为中国古窑之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名窑窑址已经找到,惟柴、哥在中国陶瓷史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古代瓷器以柴窑为贵,明朝人就有“论窑器,必柴、汝、官、哥、定”之说,历史记载,严嵩父子倾全国之力,仅得数枚,可见明朝人就很少见到柴瓷,且宋时仿制柴器甚多,因此,其地位与目前仅剩百余枚的汝窑同等重要。众所周知,北宋灭亡后,仅烧了二十年的汝官窑便神秘消失了,此后,汝官窑在哪里,就成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埋藏了800年,直到1987年才被发现,而五代后周被北宋取代,仅烧了不到六年的柴窑便随着当时国家的统一,战略的转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窑口的发展,技术推陈出新,进步的很快,但柴窑也被遗弃了,这个秘密一直埋藏了1000多年,这个秘密可能就在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柴城村。(有待考古发现和专家论证)
4、发现  本人酷爱陶瓷十余年,于近年调入县城,工作性质与乡镇有别,有更多闲暇时间读书研究,知道《西华县志》载:柴城位于县城西44里,南靠沙河,西北有颖水环绕。《河南志续通志》载:“在西华县西南四十五里,五代周世宗(公元954——959年)建,周世宗,名柴荣,后人遂称为柴城,因沙颍河屡次决口,淤积深厚,其城址已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