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秘色瓷”
2009/3/6 18:51:41

    中朝两国同处于东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近邻”。两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在独立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青瓷起源于中国,唐、五代时越窑青瓷达到了顶峰。9世纪初,晚唐的陶瓷及其技术通过海路大量地传入朝鲜西海岸一带及南海岸的局部地区。受这种文化的直接、间接影响,朝鲜青瓷文化开始发展。
    最初,新罗开始烧制的是玉璧底系列青瓷,从10世纪末到11世纪,高丽青瓷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无论是外观、纹样的种类都有很大改进。此阶段流行阴刻、印花、铁画、堆花等装饰手法。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到11世纪中期高丽青瓷步入了高丽式的精致阶段。11世纪中期是高丽青瓷的兴盛时期,也是高丽文化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文宗执政期(1046~1082年),辽、宋、高丽和睦相处,尤其是通过宋朝频繁的使节来往,带来中国先进的制瓷技术,使高丽青瓷文化得到更快的发展。
    任何一个朝代手工艺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经济与文化达到一定时期才能生产出那个时代所追求的最理想、最精美的物品。由于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高丽青瓷在12世纪初期以其精湛的技法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美丽,迎来了高丽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其釉色综合了汝窑、龙泉窑的工艺特色,产品近似于龙泉窑、汝窑的梅子青、艾叶青、粉青、天青、月白等色,最主要成就在于烧出了美丽绝伦的翡翠色调。仁宗元年(1123年)来访高丽的北宋徽宗年间使臣随员徐兢在其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写道:“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近年来制作工巧,色泽尤佳。”又说“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唯此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宋朝是中国瓷器极其发达的时期,能得到宋朝使者的称赞,反映了当时高丽青瓷的魅力。这与宋代太平老人在《袖中锦》中说“高丽青瓷之翡色为天下第一”相互呼应。
 
    12世纪上半叶至中晚期的80年间,高丽青瓷出现了第二次鼎盛,产生了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高丽镶嵌青瓷。这种技法一经出现便被广泛采用,成为此后300年间瓷器生产的主流。
    所谓镶嵌法是指在青瓷的胎土上先刻阴纹,然后用赭土或者白土填平刻痕,再施釉,烧出来的赭土变成黑色,白土仍呈白色。由于这种镶嵌法是用刀将镶嵌的部位挖出,因此受运刀的力度影响,表现出的效果要比画出的新鲜、真实、有力(类似漆器中的填漆工艺),所表现出的内容都是富有气息、栩栩如生的。为了突出镶嵌的技法,青釉的透明度有所提高,同时也多显冰裂纹,而且从此与中国古越窑、耀州窑、汝窑、定窑的青瓷相去甚远,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实,镶嵌技法起源于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以入丝法将金、银嵌入青铜器中,但用于陶瓷并使其大发展是在高丽时期。
    如图是一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青瓷镶嵌花鸟纹注子,这是高丽时代12世纪的瓷器。注子是朝鲜传统的执壶形式,这件器物呈葫芦形,蘑菇插盖,上节小而椭圆,下节大而膨圆,壶嘴外撇,上部内曲,下部拖向壶底,形成优美的曲线。器物外施青灰色釉,表面嵌花叶凤纹,器物表面有开片。这件注子高33.5厘米,腹径17厘米,口径2.06厘米,底径11厘米。整个注子瓶口小、颈长、肩削、腹重、瓶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美观,色调沉稳,可以和徽宗年间的官汝窑瓷相媲美。
    随着青瓷镶嵌技术的逐渐成熟,在后期又创造了青瓷镶嵌金彩、辰砂等,将镶嵌青瓷艺术推到了极致。
    但是,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随着蒙古军的入侵而导致的数十年的社会动荡和经济混乱,高丽青瓷的质量每况愈下,青瓷的器形、胎土和釉、烧制方法及创意方面再也无法回到那个鼎盛时期了,从12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