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汝窑瓷器研究的几点看法
2009/3/6 18:51:41
宋朝五大名窑中公认汝窑独居首位。汝窑瓷传世品很少,一般人很难一见。把玩汝窑瓷的玩家更少,能研究汝窑瓷的行家则是少之又少。近十年来,国内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章也不过才三五篇,他们的某些看法基本相同,但其中一些方面还值得商榷。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欢迎玩家们、专家们共同探讨。
一、 汝窑传世品何止六七十余件?
已发表的相关文章都强调目前传世的汝窑瓷加起来不超过一百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4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7件,天津博物馆1件,日本艺术博物馆1件,……其余都在英美等国。我不怀疑这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但起码还欠完善,漏掉了统计不到的诸多信息。
台湾省台中县收藏家蔡文雄先生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及图片,他提出:"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坊间出售的古董文物杂志或书籍,经常会出现大陆或港台一些所谓专家(有一些在文物单位服务及老古董商家),在未经详细求证下就信口开河的胡说,例如全世界宋代汝窑瓷器存量仅60~70件,……等等不正确的信息给大众读者。"他同时又说:"据本人数年的观察,这些专家所指的上述存世总量,仅从古董市场本人所观察及所看到的可以推断的说,目前国内的某收藏家一户就拥有这些专家所说的存世总量。"他并展示了七十二件藏品的图片。
本人对蔡先生的论断颇有同感。且不说某些专家的对与错、有意与无意,但可以肯定他们的统计数字不完善。他们也许仅仅是来自公藏的公开信息,而许多私人藏家从来不需要向国家文物部门注册或备案的。他们私人藏有多少汝窑瓷根本就无法统计。据本人从多方私人藏品中所见识或了解到某数目,远比世界存世总量多。所以六七十件的存世总量应该早就被突破了。
"一般人不可能有汝窑瓷"的概念也应该休止了。在许多行家、商家、鉴定师的眼中,由于受到上述错误概念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把遇到的任何汝窑瓷都一律否定。他们认为汝窑瓷均已入"库",谁人能有?尽管摆在这些人面前一件或多件汝窑瓷的真品,他们仍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否认。"这不可能,不可能再有!有也是仿的。"在他们头脑中这种颠倒黑白、不实事求是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挡住了自己和老板的财路。
二、 汝窑瓷的基本特征
蔡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还谈到有关汝瓷的鉴定标准问题:"每一件古董瓷器文物的制造,其本身的原料发色及釉色是随温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不是由人为因素所能控制的……所以每一件古董瓷器文物是各有其特征的。"拿一件古董瓷器的独有特征去标定全部同类瓷品是不恰当的,只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之境界。现在很多专家要么空谈理论、看图索冀,轻率下鉴定;要么只重实际、不能明其所以然,凡是见过的同一样的就认可,未见过的不一样的就否定。这些教条主义的方法,万万不可取。
鉴定任何一种瓷器都必须抓住它们的共同特征,不能根据一件或两件瓷器的个性特征来取代这一类瓷器的共性,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在实际应用中就往往不是这么回事了。
据有的文章介绍,对汝窑瓷须鉴别的特征指标过多且又不十分明显,许多模糊的概念让读者无法领会其中的要诀。这些作者也许所见的汝窑瓷器数量有限,例如谈到汝窑瓷的开片,有的说是蝇翅片、有的说是蟹爪纹等等。其实蟹爪纹是出现在官窑器上,蝇翅片则表现在唐三彩上。
汝窑瓷器开的是细片,有的开片也有不开片的。开片是烧制成以后的存放环境温度变化所造成的。有没有开片无关紧要,这就不应该作为鉴别汝窑瓷的必要条件了。
本人认为鉴定宋朝汝窑瓷器的共性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 胎质是一种瓷化程度极好、瓷泥细腻的香灰色胎。
2、 工艺很精,造型多样,小巧玲珑、奇特,无大器,胎壁很薄,一般在2~3m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