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二十年考察纪实
2009/3/6 18:51:41
汝窑的窑址所在,原来被认为是在河南临汝境内,但一直未能寻获。五十年代初,陈万里先生即曾发其嚆矢,六十年代初,我们也曾进行过窑址调查,均未发现典型的“汝窑”瓷片。1983年我再去临汝深入考察,仍无满意的结果。为了编写《中国陶瓷史》,1977年与冯先铭同志赴豫南一带调查古窑时,偶于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讹称“青龙寺”)窑址附近拾得一片“汝窑”天青釉残片。后经上海硅研所郭演仪同志化验结果,与周仁先生二十年前对故宫所藏汝窑盘的化验数据基本相符。为了提供大家共同探讨,以期群策群力特别是在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们的合作下,早日解决这一悬之已久的疑团,特意在1985年郑州举行的‘中国古陶瓷年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钧汝二窑摭遗》的论文摘要,分致出席年会的会员和单位代表。文中参考了《直隶汝州全寺》(清道光本)与《宝丰县志》(清乾隆本)等历史文献,明确提出在宝丰青龙寺(清凉寺)所得天青釉残片“虽是吉光片羽,然而连系文献看来,未必不是寻觅汝窑窑址的一条有力线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勘察。联想定窑、邢窑之先后发现经过,也不妨打开思路,因为地理沿革多有变迁,这一点不必赘述。”
1986年9月我应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博士之邀赴日作专题讲演时,曾在京都同志社大学就宝丰清凉寺汝窑问题,结合当地过去盛产玛瑙与前人文献所谓“汝窑玛瑙为釉”的记载,进一步加以闸明。同年10月在西安举行‘中国古陶瓷年会’时,亦有数篇论文引用了我的观点。并且有人根据这一线索,在宝丰清凉寺附近征得一件“汝窑天青釉盘”,带来会上请我与故宫专家及上海博物馆专业人员鉴定无误。从而再次肯定了宝丰清凉寺是汝窑窑址所在的判断正确性。
为了寻求更多的论据和实物标本,今年重到宝丰、临汝、鲁山一带进行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考察。现将多年的研究心得及最新的几点收获略述于后,以求教于博雅方家。
一、宝丰清凉寺“汝窑”产品的种类及其属性
十年前的4月23日来到宝丰时正值细雨菲菲。而此次旧地重来又值一夜风雨乍晴,天时相似,人事已非。而且地貌变化极为悬殊。昔日印象中河沟两岸堆积窑具、残瓷高约一丈,断断续续长达三五百米之遥。其壮观为个人所到河南许多窑址中所仅见,堪与河北曲阳的定窑窑址堆积场面相媲美。据当地文化馆资料测估,其“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从清凉寺到韩庄的五华里面积上,瓷片、窑具堆积如丘,窑址交错毗邻,遗物相当丰富。据在清凉寺南河岸断崖处测量,文化层厚度最多为12米,其中有三个小山包全为瓷片堆积层。”当时所得瓷片以白釉、黑釉、青釉、赭(酱)釉居多,其次为白地绿彩,白地绘黑花、白釉刻划花(其中以白地划水波纹和柳斗纹者较为特殊)、珍珠地划花、黑釉凸白线、黑釉白口边、黑釉剔花、黑釉印柳斗纹、黑釉划米粒纹、青釉印花、青釉刻花、蛋青釉、绿釉、祸釉、宋三彩以及“汝窑”天青釉(一片)等不下二十种之多。器形则有杯、碗、盘、瓶、罐、枕、盒、壶,乃至棋子、器座、儿童玩具等。至今记忆犹新,大有如入宝山,目不暇接之感。
然而,此行却已不见十年前的宏伟景象。只有偶尔出现的河边少量的瓷片堆积,而两岸多已犁为农田或建起房屋。仅能在田塍和道边寻得一部分上述的瓷片,品种远不及以前那般丰富多彩。但在个别器物上则有前所未见之物,如天蓝釉、黄釉、青釉印柳斗纹、青地加白釉花、黑釉褐斑(铁锈花),皆制作精美,独具风格。尤其是黑釉瓷片中有的釉亮如漆,光可鉴人;有的还出现兔毫或油滴,而且胎质细白、薄如“黑定”。当地乡民对此类完整器物颇为珍贵,传说“放入食物数日不馊”。虽属无稽之谈,然而足见该窑技术之精不同于一般,以及其制品深受人民欢迎的程度。此外,还有一些别处罕见的作法,如里绿(釉下划篦点纹)外黄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