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瓷魁汝窑探秘
2009/3/6 18:51:44

        汝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之首,传世的汝器不到百件,被誉为中华瓷魁。清凉寺,古代属汝州管辖,故名为汝窑。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已被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将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参展亮相。
 
  世界各大博物馆为拥有一件汝器而自豪,可见其身价不凡;在拍卖会上,更是难见她的身影。最近,笔者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管理处主任王团乐及东方电视台编导高定方陪同下前往汝窑遗址,进行了一次难得的探秘。
 
  清凉寺距离宝丰县城不算远,驱车半小时。村庄坐落在山腰里,住有1700余人。为保护汝窑这一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搬走了4户人家,建成800米遗址保护棚,一般不允许人进入现场。
 
  经过河南省考古所所长孙新民的批准,才破例让我们零距离考察并现场拍摄。
 
  工作人员轻轻卷走覆盖在汝瓷片堆上的大雨布,汝窑遗址完整地显露出来了。
 
  世界为之震惊的汝器,跃入我们的眼帘。
 
  汝窑遗存出精彩
 
  汝窑创建于宋初,鼎盛于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御用器时间很短暂。人们寻找汝窑遗址颇费周折,几乎用了半个多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直到2000年,才得以发现。
 
  然而,窑址发现却纯属偶然,村民挖窖,发现大量釉色莹润、高雅精美的瓷片,这引起河南省考古部门的重视。过去都在村外发掘,找到几片碎瓷已是十分兴奋,想不到整个汝窑遗址就在村庄下面,如在野外早就被盗得荡然无存了,这实在是一大幸事。村外的瓷片,其实是当地老乡就地挖土沤肥后带出去的。
 
  我们小心翼翼地观看着汝窑遗存:共有大中小窑炉19座,还有澄泥池、作坊、水井等。大的马蹄窑,烟道和耐火砖垒成的炉壁非常清晰,窑炉中保留着较多红烧土层和蓝灰色烧结面,还有垫饼,上面留下横竖等距离摆放7只垫饼的印迹,总共49只,极其珍贵。此时,笔者明白为何不允许众人下坑参观的缘由了,因为只要有几人从上面踏过,这些遗迹便会消失。这里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小的窑炉,长1.06米,宽0.64米,精巧的小窑炉,便于观察温度,控制火候,从中可见汝窑工匠的智慧和创造才华。
 
  瓷片堆积层很厚,笔者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见到的莲花盘、水仙盆、细颈瓶、三足炉等器型,这里都可见到身影。笔者还意外发现龙纹瓷片,更是闻所未闻,原来汝窑还烧工艺瓷。汝窑器物釉色以天青釉色为正品,色重者为天蓝,浅淡者为月白。釉色莹厚,视如碧玉,柔和温润。宋史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料,离清凉寺300米处已找到了玛瑙矿。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我看到了皇室的奢华,看到了工艺的绝伦;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我仿佛聆听了一次生命诞生的经过,生命的博大与渺小、永恒与短暂,竟然那么和谐自然地融汇在一起。

 
  宋徽宗钟情汝瓷
 
  宋代皇帝都是贵族出身,审美情趣同农民起义登上龙廷的皇帝迥然不同,他们举止儒雅,信而好古。但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早已丧失。宋初就重视恢复传统,宋代聂崇义编的《三礼图》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开创了宋瓷仿古的先声。汝窑受到宋徽宗青睐,并作为宫廷用瓷。他治国无能,但艺术天分极高,能诗会画,好古成癖,写一手好字,中国历代帝王中除乾隆皇帝外,无人可比。
 
  宋徽宗是一个纨绔子弟型的帝王,他不惜民力到江南采运花木竹石,这就是《水浒》中所描写的“花石纲工程”。在大观二年(1107年)派遣高官去督造汝窑,又在京城旁建了专烧宫廷用瓷的官窑。
 
  汝窑青釉更合乎宋徽宗爱好。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汝瓷讲究色调单纯,于朴素中隐含着使人心平气静的意蕴。“弃定用汝”,正是宋徽宗崇尚幽玄苍古韵味的反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