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2009/3/6 18:50:19

 
            《鹳鱼石斧》图——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汝州市)阎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一九七八年在河南临汝(今汝州市)阎村出土。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 (或称鸟鱼石斧)。 
  《鹳鱼石斧图》分为两个部分。器的左边画了一只圆眼、长嘴、两腿直撑的水鸟,它昂首,身躯微微后倾,嘴上衔一条大鱼。图的创作很注意通过细部处理强调表现对象在运动中的姿态以及它们生活的某种情状,创作者似乎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画的,通过这些动物形象传达的某种神情,以唤起观者的联想。在器物的右边竖立着一把装有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鸟、兽、斧的组合并非偶然。图中鹳与鱼面对石斧,寓意着先民对劳动生活的特殊审美气质,与对劳动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们吉祥、平安和丰收的生活。图中的鹳直接用色彩平涂形体,而鱼、斧则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用粗浓的线条勾勒轮廓,转折、起伏、刚柔互用的绘制,以表现物的形态与神情,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 《鹳鱼石斧图》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彩绘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6500年——5000年)高47厘米、径32厘米、底径20.1厘米,1980年河南省临汝县(汝州市)阎村出土,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件陶缸是目前所见面积最大的一幅史前彩陶绘画,由于具备了勾线、填色、没骨等后来国画的基本特点,有学者视为中国画的鼻祖。


相关文章:一、中山寨遗址

    红色的夹砂、泥质陶片,残断石器及西周、汉代陶片,内涵丰富。
  位于临汝县纸坊乡中山寨下面及周围,西距县城75公里。遗址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村旁渠边断崖上的袋形灰坑,夹杂着大量红陶片、黑陶片、石器等,连绵不断,地表还散存有数量颇多的彩陶片,红色的夹砂、泥质陶片,残断石器及西周、汉代陶片,内涵丰富。
  从遗址中采集到的石器,有圆柱形石磨棒,近方形石磨盘,拱背石镰。石镰的刃部有整齐而排列密集的细小锯齿。石铲做工精细,器物薄而大,圆弧形刀。遗址文化内涵属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文化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一直延续到父系氏族社会。198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二、 《鹳鱼石斧图》赏析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绘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童年,即史前时期,就放射出奇光异彩。
    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中国史前绘画艺术遗存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中最主要的是彩陶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的。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遗址颁分布地域东到豫东,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南达鄂西北,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而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先民善于制作彩绘的陶器。
    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鹳鱼石斧图》画面纵37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