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象征性及其在创作中的应用
2018/3/4 21:27:03

      在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中,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是哲人、哲匠和艺术家等广为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周易·系辞》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像以尽意’。”又言“是故《易》者,象也”。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谈,《周易》的取象记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共八种。可以说在《易经》中,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文化心理学的意义。象征是《周易》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是前人研究《周易》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以《易》象解释经文,两千来一直是《易》学长河中的一只主流。唐明邦先生在《周易评注》中更是进一步说到“这一卓越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以及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气功、医学等科目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中国哲学大师牟宗山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术数预测也提出这样的看法:(1)象征的自感而非机械的推断。(2)机械性甚弱全无定准,全靠心智之明与感觉之锐。(3)方法之疏朗而无关重要,故技也可近乎于道。
    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何指心呢?从大量禅宗公案及禅诗等,可以发现它们也多是通过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征“不可说”的本心。通过象征表现手段来达到使人“见性成佛”的目的。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画诀、书论、画论,来自人物品藻等都广泛使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传述和传播。(下面创作部分的“对映”处有具体实例)
    对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完整感觉”进行直观感受和整体把握,不难发现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特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陶瓷造型的基本概念是在一定的创造观念和意图支配下,有目的的利用某种陶瓷工艺材料,运用一定的工艺加工技术,通过对形体、空间、构件等形式的确定和处理,创作出有一定用途和意味的器物形态和样式。”(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这种通过器物形态和样式所表现出来的“意味”,是无法定量分析出来的,要从对陶瓷造型“形态的直观感受”和“完成感觉”即“象征的自感而非机械的推断”中产生出来的,“是具体的器物造型外延”,因此更具有抽象性。英国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也曾说“作为一种艺术媒介,陶瓷必然是一个明智的精神气质的表现。凭借陶瓷,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的艺术,即感情艺术”。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的艺术,即情感艺术,做出评价……陶瓷在本质上是一门最抽象的造型艺术。”抽象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性黑格尔认为“象征把外界存在的某种具体的事物,当作标记或符号,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内容,即意蕴.”陶瓷艺术通过造型表现传达了特定的象征性意蕴。但对于“象征”,就象“以手指月,而指非月”,掌握谜底的关键常常是弦外之音或是破格之处。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陶瓷造型的象征意蕴:首先,传统陶瓷器物各部分的名称“口、颈、肩、腹、足”,如同在描写一个人体。这本身就会给人一个感觉:一件器物亦如一个人。《世说新语》中对人物品藻时,用自然物来象征某人独有的特征和气质。反之亦然,传统陶瓷造型亦具有某种特定人物的象征性。下面以五个例子来说明:
    1、对映“中国传统民间画诀”来看一件唐代陶鼎的造型。
武士无脖颈,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