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盘
2009/3/6 18:50:17

    汝窑又称汝官窑,是宋代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窑场之一。它与“官、哥、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由此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在宋代青瓷中位居首位。但由于汝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的时间很短,传世极少,到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仅存于世界几个著名的博物馆和极少数收藏家手中,弥足珍贵。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这件由上海博物馆珍藏的汝窑盘,高2.9厘米,口径17.1厘米。通体施淡青釉,釉面晶莹透亮,由于在烧制过程中温度过高,冷却时胎釉的收缩速度又不一致,造成釉面开裂,俗称“蟹爪纹”。这虽是烧造过程中的瑕疵,但却因此增添了预想不到的美感。同时又为汝窑的鉴定提供了方便。明代人曹昭在《格物要论》中就这样讲:汝窑瓷器“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但汝窑瓷器绝大多数都有开片,无开片者极少。在已公布的传世汝窑器中,仅见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椭圆形水仙花盆没有开片。汝窑瓷器的另一个特征是满釉支钉支烧。因采用荡釉工艺,施釉过底足,改变了唐代以前施釉不及底的传统工艺。满釉工艺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却给支烧带来了困难。以往的垫饼或垫圈的支烧方法已不再通用。汝窑工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发明了小支钉支烧的技术。即以三个或五个像芝麻粒一般大小的砂粒,等距离的放置于器底部,支撑着器物使之不会粘在一起。然后入窑烧造。因此,在传世汝窑瓷器的底部都可以看到这种支钉痕迹。这件汝窑盘的圈足内就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痕。
    汝窑瓷器的釉色主要有“天青”、“卵白”、“淡青”等。“天青”是一种与蓝天的色调相近的釉色,有深、浅之分,釉面较透亮。这种色泽在传世汝窑瓷器中较为常见。“卵白”又称“卵青”,是一种与鸭蛋壳相接近的釉色,釉面大多呈失透状。“淡青”也叫“粉青”,是一种以青色为主要基调的釉色,与天青釉不同之处,是淡青中微闪绿色,釉面多透亮,釉色也有浓淡之分。传世汝窑瓷器中有半数以上为淡青色。
    目前世界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汝窑瓷器,都是传世品。迄今为止,宋代墓葬中还没有一件汝窑瓷器问世。这与汝窑作为宫廷用器,严禁流传民间的地位是相符合的。汝窑原本深藏宫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珍品。只是到了清朝晚期,八国联军入侵以后,才开始流出宫外。现在收藏汝瓷最多的首推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其次为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7件;私人收藏仅英国艾尔弗雷德·克拉克夫人和香港罗桂祥先生各珍藏1件。
    作为宋代官窑的汝窑瓷器,其圈足内往往刻有铭款,如“奉华”、“蔡”、“申”等字样。“奉华”即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为高宗宠妃刘妃所居住的地方。带“奉华”字铭文的宫廷用瓷都是“奉华堂”的专用品,汝窑瓷器中带“奉华”铭的有三件,铭文是宫廷玉作工匠后刻的。“蔡”字,共2件,一为盘,一为碟,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刻“蔡”字铭文当是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能收藏汝窑瓷器的蔡姓者只有蔡京父子。蔡京,众所周知是宋徽宗时地位居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大奸臣,其子蔡絛贵为驸马,徽宗曾七次至其府第,赐予无数珍宝,其中必有珍贵的汝窑瓷器。
    关于汝窑遗址在何处?这一直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国内外考古专家及文物工作者就对汝窑遗址的考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河南省临汝县境内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临汝县境内的各处窑场,却始终没有发现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