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的成就
2009/12/23 20:45:55

      汝窑的妙, 妙就妙在集传统工艺之长。 汝釉的奇, 奇就奇在独一无二的“内有玛瑙为釉”。 就艺术而言, 纹饰图案的鲜活与线条平面的敦实, 实同一概念上的二个不同的高度。 于标本上可见, 汝窑制瓷技艺不亚于当时堪称一绝的定窑白瓷。 汝窑作品, 无论胎壁的厚薄, 弧线的准确, 整体的浑然, 还是修坯的细洁(不露竹丝纹), 乃至釉层的匀净(不见泪痕)均出乎意料地精致。 这类精致不等同形体上单纯的对称、规范、严谨, 而是整体的简约和凝炼, 是由线条营造出的三维空间所拥有的无限美意;。 诚如眼下汝人之绝活, 比定瓷更见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出神入化。 欣赏之余, 时时会生出一番恍如天工的感慨, 一如定瓷在手, 惊其纹饰精湛, 常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动。 但二者相比,汝瓷的返璞归真不免让人流连得更长久, 从中品味到的文化内涵更博大。 比如圈足外卷,这是两晋至唐五代越窑偶而为之的一种底部形态, 而此时的汝窑已普遍应运至盘、碗、洗,只是越发灵巧、圆润、宏达。比如支烧痕, 汝窑虽然借鉴了越窑、耀州和岳州窑的工艺。但是,从支痕的大小、形状反映出的心痕手迹, 汝窑这宋时出生的小弟, 比起汉唐已见名传的三位大哥显得还是棋高一筹。 瞧瞧芝麻钉之细小, 部位之恰到好处, 惹人喜爱之模样, 汝窑工匠之用心良苦一目了然。 再包口裹足满釉, 汝窑是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赢得宫廷青睐被指派烧造供御瓷实属必然。    
比工艺创新更震撼世界的是汝窑釉色, 它比中国陶瓷史上曾有过的梦想在北宋晚期如愿如偿。关于天青釉, 相传为五代周世宗柴荣所创,“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景德镇陶录·卷七》引《唐氏肆考》),这便是迷人的柴窑。 明宣宗酷爱其貌,于《宣德鼎彝记》将宫内“柴窑”列为名窑之首(柴、汝、官、哥、定)。 清代重要专著《南窑笔记》还把柴窑特征归为四如:“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该“四如”屡屡见诸陶瓷专著。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因缺乏相应实物与理论支持,致陶瓷学界对明清的记载存疑, 认为古人可能将五代秘色瓷或景德镇窑影青瓷, 误当传说中的柴窑。近年,又有学者提出“柴窑就是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的精品。 ”之说, 核心也是釉色。 总之,釉色天青,非同小可,此乃商、周原始青瓷至宋代诸多青瓷系列长期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然而,汝窑大获成功,并以传世70件器物及新近面世的无数天青釉瓷片,证明了自己的业绩。
汝釉的创新, 得益于“内有玛瑙为釉”, 得益于清凉寺村附近2公里处有一座玛瑙矿。 据现代化学“分析得知, 玛瑙的主要成份与一般石英砂并无区别,为二氧化硅,但玛瑙往往含有铁等着色原素, 对釉的颜色有一定的作用”。
汝窑的釉层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 虽较秘色瓷的釉层厚出将近一倍, 却比宋官窑、龙泉窑的0.1——0.3厘米釉层要薄了许多。 尽管釉层较薄,但釉面质感致密、平静,有深不可测之貌,以至千年以来让人一直欲看不透。
汝窑青瓷的釉层极为均匀,规整得几乎一丝不苟,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转弯拐角处,釉层都能保持厚薄一致。这一现象,除秘色瓷因追求釉薄可与胎体交融产生类冰类玉效果而不可同日而语外,与其它青釉系列比照,汝釉可谓达到尽善尽美境地。例如,官、哥的紫口,系口端釉层历高温,釉汁下行减薄,导致露出胎色;官、哥、龙泉器体下部或圈足墙面,常有下行渐囤厚釉一环;器身拐弯折角处或凸出部位,时有囤釉或积釉挂淌。这些现象,传世汝窑器物上几乎全无。
汝釉的上述特色,部分系匠师技艺精湛,部分系玛瑙效应,下述现象,当属玛瑙釉独有:
         
    一、汝瓷釉面的光泽,大多数不及官、哥晶莹, 更弱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级别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