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的雅与俗
2011/3/30 23:37:19

  陶瓷艺术上的“雅”与“俗”是客观存在的, 产生“雅”与“俗”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欣赏能力的高低, 而欣赏能力的高低则又取决于人们的文化素养。人们的文化素养不可能一样。假如人人都用同一种公式欣赏同一种形式的陶瓷艺术作品,那么也就无所谓“雅”与“俗”, 陶瓷艺术也就无需发展。 
 
  “雅”与“俗”历来有种种解释,大概普及的文艺,又叫通俗文艺, 是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都能领悟接受的文艺,人们的文化水平自然不比艺术家们高,文化低,趣味低,技术低,地位低的人欣赏不来那些高雅的作品, 就是“俗”了。古代楚国的宋玉把歌曲分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两大类,前者“国中属和者数千人”,后者“国中属和者数十人”:和者多的便是低,是“俗”,和者少的便是高,是“雅”了。
 
 
 
 
  后者把“雅”的特点概括为一句成语“曲高和寡”。 另外, 还有一条中间路线, 那就是“雅俗共赏”。我们所创作的陶瓷作品毕竟是给大众看的,一件作品, 既能得到专家的好评肯定,又能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欣赏,做到了“雅俗共赏”,我认为才是上乘作品。
 
  下面就“雅”与“俗”和“雅俗共赏”分别探讨之。
 
  一、陶瓷艺术的“雅”
 
  陶瓷艺术的创新是艰难的, 而作出高雅的作品更非易事, 它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特意”表现。创作这类作品的艺术家,其思想、修养和艺术境界均为一般艺术家之上。他们的思想活跃,善于借鉴, 敢于创新, 具有超前意识, 主动性和自由意识较强,他们具有使命感, 这使得他们急于加快陶瓷艺术的发展, 因为,他们多半是先锋派、激进派,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的行动却常有迫使性,因为他们走的太快, 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于是他们只有要求大众自动提高欣赏水平来适应他们的作品,也许他们的创作标新立异,前所未有一时欣赏不来,但欣赏的次数多了,就会渐渐地领悟出其中画意, 其创作效果也就慢慢接受了。如毕加索,他认为“艺术家如果考虑到群众的欣赏水平和要求,便会妨碍自己的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行动和作品对艺术的发展固然有促进,但促进的只是少数中层艺术家,对大众收效甚少。举个例子,这就有点象田径比赛一样,跑在最前面的人,对跑在中间的人促进’最大,而中间的人又带动最后面的人, 反过来他们各自又都要极力赶上自己的对手。·如此,一环扣一环,一层带一层,使赛跑速度不断提高。这就是“雅”的陶瓷艺术家成为“先锋”的艺术家对陶瓷艺术发展的贡献。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标新立异,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艺术家,才会创作出那些高雅的陶瓷艺术精品,在他们的带动下,才会形成我们瓷坛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
 
  上述的是那些有一定艺术造诣和功底, 而又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一种“雅”。.另外,还有一种“雅”, 我把它称之为时髦的“雅”。这类艺术家多半是一些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 却又显得那么成熟的青年艺术家,尤其是那在校或毕业了的美专学生, 因为他们也像大艺术家一样,不断“创造”, 不断“革新”, 也创作出了一些“惊世骇人”的作品来吸引观众, 尽管“和者”不多, 却也正合了那句“曲高和寡”的成语, 于是“高”了、 “雅”了。其实艺术修养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是逐渐的, 而不是睡了一觉或者作了一个梦就提高了。走捷径只能是流于形式上的模仿。最近艺术界“陶艺热”就是这样, 有些作者对“陶艺”并不了解, 更谈不上“找到陶艺的表现语言”。以为模仿那些陶艺大师的作品或手法, 胡乱的做出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就称之为陶艺作品。根本就称不上“美”和“雅”。他们就像对待其它的艺术流派一样, 盲目地抓来,’急于表现这自然创作不出好作品。
 
  时髦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