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和店窑址:青瓷此处为最
2014/2/17 19:08:58

    严和店窑址位于汝州市南约10公里的蟒川镇严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北两岸,窑址东至大郭庄村,西邻西坡,北依北坡,南邻严和店村,东西长约455米,南北宽约440米。
  5月8日下午,记者随市文物局和汝州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探访该遗址。紧邻该遗址核心保护区的一块空地刚被翻耕过,颜色各异、带有各种花纹的瓷片随手可拾。一位村民见记者一行在地上翻拣,见怪不怪地笑着说:“有收获吗?现在来可不好找了。”该村民姓刘,记者询问他对这处古遗址了解多少?他说:“从小就知道,我们这一带是做瓷器的,青瓷。”他还告诉记者,严和店的名字就和瓷器有关,古时此地窑业兴隆,瓷器在这里验货出山,所以称“验货店”,后逐渐演变成严和店;还有一个说法是,由于一个叫严和的人在此开店,所以称“严和店”。
多次发掘 遗存丰富种类多
  据汝州市博物馆馆员陈宏焱介绍,1953年,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在河南境内调查时发现了严和店窑址,并认为此处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1958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严和店附近的大堰头窑址进行了发掘。1963年6月3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严和店窑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严和店窑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198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生班学员在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定该窑址是一处制瓷精良的宋代青瓷窑址。
    多次考古,发掘面积达250平方米,清理出土窑炉4个,作坊1处。根据发掘结果,初步断定该窑址是一处北宋、金元两个时期在此烧制青瓷器皿的场所。遗址文化层堆积一般厚度为1.5-2米。第一层厚0.1-0.7米,土质松软,呈浅灰色,内涵丰富,遗物主要出现在这一层内,计有碗、盘、盏、罐、尊、瓶等瓷器;窑具有匣钵、垫饼、支柱、垫圈以及窑顶塌下来的梯形砖、建窑时用的残破废砖、烧土块和“元丰通宝”“嘉祐元宝”钱币等。该层出土的器物,种类繁多,制作讲究,釉色润泽,注重装饰,富丽清新,反映了北宋晚期窑处于鼎盛阶段,也是临汝窑工艺的黄金时代;第二层出土物与第一层有所区别,不仅釉色纯净,花卉种类增多,除印花外,还有刻花图案,且多保留碗铭,足见当时各窑竞争之境况,时间应属于北宋中期。
    窑炉完整 始烧于北宋早期
    严和店发现的4座窑炉,有的结构保存得比较完整,有的残破严重。其形制基本一样,结构为马蹄形半倒焰馒头形,有通风道、火门、火膛、窑室、吸烟孔、烟囱、望火孔几部分组成,由前向后依次连成一座完整的窑体。窑炉为半地穴式,普遍采用耐火坯垒砌。窑室的两侧和后壁涂抹有厚0.5厘米的耐火泥,烧成赤红色。窑顶的梯形砖用耐火泥烧成。其各部结构如下:
    通风道:口向南,呈长方形筒状,长2.7米,宽0.2米,口部呈喇叭形,宽0.3米,口部中间砌立有立砖,将口部分成两个吸烟孔,以便将口外风力吸入火门,着火易燃。
    火门:前连通风道,后接火膛,长0.5米,宽0.15米。
火膛:是燃火的地方,前连火门,后与挡火墙毗连,呈长方形。长1.1米,宽0.3米,深0.7米。顶部是完整的青砖,纵排有4个立形砖。间距宽有4厘米的眼孔以便上部燃柴,下部容灰。
    窑室:位于窑基的中部,整体为马蹄形状,长2米,直宽3.1米。窑的底部呈南高北低慢坡形,并于底部铺一层厚3厘米的小粒白石子和粗沙子。
    吸烟孔:在窑室的后壁有对称8个吸烟孔。烟孔高0.5米,间距0.1-0.2米,以便火烟均匀地吸入烟囱内。
    烟囱:呈方形筒状,长、宽各0.7~0.8米,残高0.8米,四壁利用废砖砌垒,向上有内敛趋势。
    望火孔:位于窑的后壁上中部,砌有望火时开关的闸门,闸门呈方形,长、宽各0.2米。
    评估时省级专家认为,严和店窑炉遗址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次重大发现,使后人对汝窑窑炉的构造、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